激光產業基礎深厚,產業鏈相對完整,濟南擁有讓武漢光谷艷羨的優勢。不過,濟南激光產業風光的背后,因自身野蠻生長、外界忽視遺忘,累疾叢生,亟待關注。
“野蠻生產成出口第一,五百企業為產業奠基,千億級產業觸手可及,企業壯大竟無棲身地。”山東激光產業聯盟發起人宋詔的一首打油詩,道出濟南激光產業現狀之憂和未來期許。
笑談很離奇120萬美元設備“窩棚”里造,廠房簡易靠鋪紅地毯長臉
在濟南激光行業圈子內,一段笑談幾乎人盡皆知:外商看中金強激光數控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強激光”)一臺30萬美元的設備后,提出實地考察企業。金強激光卻“羞于見公婆”,原因是廠房條件簡陋。最后靈光一閃,鋪上紅地毯“遮丑”,把事情“應付”過去。
笑談是否屬實?10月9日,冒著秋雨,靠著導航,經過一段坑坑洼洼的村路,在歷城區小清河南岸,記者找到了金強激光。簡易廠房里,擺著等待出口的設備。
“當家人”侯秀金指著一臺設備介紹,出口價120萬美元。針對記者“紅地毯笑談”的求證,侯秀金說:“我們經常鋪紅地毯,只要外商來參觀,就鋪紅地毯。”
還是在這樣的廠房中,金強激光在接待外商方面總結出“套路”,也更有底氣:“除還是鋪上紅地毯外,我們給外商從專業角度去講解。懂行的一聽就明白。”
濟南400多家激光企業,不乏這種在“窩棚”里制造售價不菲激光設備的例子。有不少企業,只有一間房,兩個工人,也能生產出口價值十幾萬元的機器。好多人不相信高端的機器能這樣做出來。常有外商明明站在廠房里,卻問車間在什么地方。
在濟南報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濟南日報社社長帶隊,總編輯、兩名副總編輯參加的采訪中,一處民房大院令人印象深刻:這里有一家給激光產業做配套服務的企業,擁有上億元的年產值。看到企業“棲身”于村落民居的環境,總編輯禁不住發出“金鳳凰為何待在雞窩里”的疑問。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很多激光企業正實現著翻番或倍增的成長,產業已到最需關注支持的時候。
訴求很現實“真渴望有個安靜生產的地兒”,“迎合市場要比技術創新更靠譜”
今年春節以來,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里,濟南秋瑞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廠址搬了3次,開始時在歷城區王舍人街道,然后搬到黃河北,第三次搬到如今的高新區孫村街道張家莊。
擁有良好產業基礎的濟南激光產業要發展,廠房已成為瓶頸。山東省激光產業聯盟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400多家濟南激光企業,擁有自己廠房的不超過5家。因為頻繁搬家,無法持續生產,濟南秋瑞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今年僅出口訂單的退單量就高達1000多萬元。“80后”老總張安明痛心直言,“真渴望有個安靜生產的地兒!”
因對激光產業缺乏重視和有效引導,幾百家企業在迅速爆發的激光產業藍海中,呈現“野蠻生長”態勢:廠房經常更換,見縫插針棲身,發展十分迅猛,產值無法說清。
在民居或臨建中租賃廠房,受制于很多因素,拆違、環保都可能成為企業剛性遷址因素。因此,很多從業者呼吁,政府應該規劃一片區域,做產業園區,企業或租或購,保證持續生產。 缺乏引導和規劃,導致很多激光從業者只重視市場,不重視技術創新。一家年產值1.4億元的激光企業,產品主要走外貿出口,沒有專業的研發團隊。
濟南耐刻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宋貴亮說,“迎合市場要比技術創新更靠譜。企業要生存,員工要吃飯,市場才是第一位的。”他也強調,作為激光產業下游領域,應該更多致力于應用領域的拓展。 很多“80后”、“90后”老板,靠做激光產業迅速發家,便小富則安。
生態很矛盾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走不出實驗室,低端激光設備卻出口量全國第一
山東省科學院激光研究所,1978年成立,隸屬于省科學院,其歷史比省科學院還要久遠。研究所里產出真技術,多項成果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如“激光甲烷傳感模塊”,小小模塊能實現礦井瓦斯靈敏測試,感應時間2秒,測量范圍超10公里,不用單獨設立電源,既安全又快捷。
山東省科學院激光研究所主任成巍坦言,研究所有大量研究成果,但與產業企業接觸機會少,很多科研成果走不出實驗室。實驗室與市場,一步之遙,有時竟跨不過去。
激光研究所、山大、濟南大學等本地激光科研機構,都面臨技術轉化“坎”。靠自身轉化,難度不小,畢竟科研和市場還是“兩張皮”。目前,激光研究所成立4家企業,年產值加起來才1億元,與濟南很多純制造激光設備企業相比,實力懸殊。
廟堂歸廟堂,市場歸市場。往細里想,很矛盾的事,在濟南發生著——濟南存在科研成果與產業、市場對接難,但激光雕刻機出口額,卻取得令外地羨慕的“全國第一”好成績。阿里巴巴國際貿易平臺激光設備出口量中,濟南連續多年排在第一名。行業的說法是:世界70%的激光雕刻機來自中國,中國80%產自濟南。
位居出口首位的激光設備,讓濟南的中小企業活得挺滋潤,但危機是潛在的:濟南的激光設備產品以中小功率加工器為主,靠價格優勢換市場,弊端明顯。武漢光谷、溫州激光產業園等正在組團崛起。
山東激光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丁兆迎說:“隨著高端技術成本降低,設備價格下降,低端設備將失去優勢。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企業將來才會有飯吃。從這個層面來看,給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更好的對接、轉化的渠道、平臺,提升綜合競爭力,是濟南激光產業的長遠打算。”
斷鏈很可惜激光之芯洗個“南方澡”再賣回來,產業鏈缺乏整合,同行間相互提防。
在山東浪潮華光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光光電”)車間中,熟練工正在生產激光外延片。外延片是“激光之芯”,是激光器核心器件。
激光之芯能在濟南制造,這在激光設備生產和出口世界第一的濟南卻鮮為人知。這家企業是國內少數擁有外延材料和芯片研發及規模生產能力的企業。該企業于2002年實現激光外延片量產,“中國芯”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是國家“863”項目。如今,華光光電掌握全球最高功率的4000瓦級疊陣激光器封裝技術。
如果把激光器比喻成激光設備的頭部,“激光之芯”就是大腦,華光光電明顯處于激光產業上游。公司技術中心主任秦鵬告訴記者,生產的外延片和芯片以高價賣給南方企業,由他們做中游的激光器加工,再被濟南的下游企業買回來,作為核心部分,裝在激光加工機床上。在華光光電看來“做激光器并不難”。
激光產業下游企業,手里大多缺乏核心技術。10年前做雕刻機,如今做激光機床,扎堆于初級材料加工領域。而在將迎來爆發期的激光通信、醫療、美容、焊接、顯示等領域,卻較少開拓。
產品相似,領域相同,技術傳統,客戶重合,讓大多數企業“關起門來自己干”,最害怕同行去參觀,產品被抄襲。企業小而散,缺乏產業鏈整合,上下游溝通少,更別說協同創新。
秦鵬希望,在未來濟南激光產業園區內,實現上中游全產業鏈閉環。激光外延片直接在濟南加工成激光器,轉到下游廣闊的激光設備制造,讓濟南激光產業實現量級突破。
產業若野草之生,卻已呈盎然綠意,野蠻之解,已有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