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美媒報道,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在一架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上安裝了高能激光武器,并成功完成了各種飛行狀態下的攻擊測試,實現了激光武器在旋翼機上的首次部署。那么,有著“死亡射線”之稱的激光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武器?它離軍事化運用還有多遠?
從日常生活走向軍事化
激光本身并不神秘,它是20世紀以來繼核能、計算機、半導體之后人類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通過與多個學科的相互結合,形成了眾多領域的技術運用。
從超市的條形碼掃描器、激光打印機、激光筆、數據光盤到醫院的激光手術和工業用的激光測距及焊接,激光早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提供了大量的便捷服務。
然而,正如所有先進技術一樣,激光也不可避免地在軍事領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20世紀70年代,激光制導技術的發明極大地提高了炸彈的命中精度。
受此激勵,世界各軍事強國紛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到激光武器化的研制中,以期待為國家的戰爭機器配上“死光獠牙”。
在上世紀爆發的冷戰期間,美蘇雙方都十分重視激光武器的實戰化,紛紛加快激光武器的研制進度。
1983年,美國里根政府更是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彰顯了超級大國將激光應用于國家軍事武器裝備的愿望和野心,目的是通過在空間軌道部署大型激光武器對敵方的衛星、導彈、艦船甚至是地面堡壘實施精準打擊,而這也成為了后續科幻電影無數次呈現的經典橋段。
打擊方式獨一無二
激光武器是利用高能光束代替常規化學彈頭進行物理和電子毀傷的新概念武器。它是利用沿一定方向發射的高能量激光束對遠距離目標進行直接攻擊的定向能武器,主要由產生光源的激光器和具有跟蹤、瞄準和發射作用的光束定向器組成,通過加熱、輻射等破壞方式對目標進行攻擊。
激光武器按照作戰運用可分為戰術激光與戰略激光兩種。戰術激光是用于光電對抗和戰術防空的激光武器,能瞬間致盲敵方官兵的眼睛并破壞光電傳感器以癱瘓作戰裝備,也可以直接燒穿敵方坦克、飛機、無人機、導彈等重要軍事目標。
而戰略激光則是用于攻擊戰略導彈和在軌衛星的激光武器,通過地面或空間軌道部署,能夠在戰時破壞敵方衛星以獲取制天權,并對敵方彈道導彈實施攔截防御。
由于戰略激光武器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攻擊敵方來襲的各種導彈,并對太空中的偵察衛星和通信衛星進行毀傷,是奪取軌道空間優勢的最理想武器。
鑒于激光武器在未來軍事作戰應用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自1960年美國科學家梅曼發明世界上首臺紅寶石激光器開始,美、蘇、英等軍事強國都投入了巨額資金并制定了宏大的研究計劃,以研制能夠實現軍事作戰運用的激光武器。
截至目前,一些軍事大國已研制出了以現有陸、海、空、天基裝備為平臺的多種類型激光武器,初步實現了衛星致盲、導彈攔截、無人靶機毀傷等多項作戰測試。
相比傳統武器,激光武器具有攻擊速度快、命中精度高、抗電磁干擾能力強、作戰效費比高等眾多優勢,在光電對抗、近程防空和戰略防御中可發揮獨特作用,是未來武器發展的重要方向。
優勢下難掩技術短板
時至今日,激光武器經歷了50余年的技術發展歷程,在設備小型化、提高發射功率和能源快速補給等方面已取得較大進步,部分戰術激光武器甚至已經能夠作為現有裝備體系的補充投入到實際運用中,在反恐、特種作戰、海上近程防御等方面顯示出了極大的潛力和效能。
此外,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型導彈、高超聲速飛行器、軌道飛行器等追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武器裝備已經不斷涌現并即將投入實戰,而傳統武器裝備受速度所限,無法實現有效的預警和攔截,導致目前世界各國均面臨著“高超聲速、高機動、高隱身”的新型空中軍事威脅。
而激光武器由于具有極致的光速攻擊,使現有武器在其面前都不值一提,能夠被輕松秒殺。
然而,激光武器自始至終都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研制周期較長且技術風險較大,縱然目前已進入實戰化運用的邊緣,但仍存在大量的技術難度和應用問題。
戰術激光武器由于其發射系統屬于精密光學系統,受大氣條件影響十分嚴重,難以全天候作戰,特別是在大霧、大雨、沙塵等復雜自然境條件下無法發揮有效作戰性能,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及環境適應性方面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另外,戰略激光武器雖然具有很大的運用前景,能夠徹底改變傳統戰略威懾模式并打破現有戰略平衡,但由于需要大量能量作為基礎,而人類在能量儲存設備微型化及微型核能發電等重要技術問題解決前,仍難以實現實際激光軍事裝備和作戰的真正運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