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體的概念最早由美國著名的科學家Langmuir在1920年提出,準確的來講,等離子體是由大量的帶電粒子和中性粒子表現出集體行為的準中性氣體。
等離子體是物質的第四種存在狀態,等離子體的狀態主要取決于它的組成粒子、粒子密度和粒子溫度。在宇宙中,等離子體的出現通常伴隨著瑰麗的光芒和色彩,形成壯麗的景觀,如下圖所示:
二、激光誘導等離子體的形成
一般而言,激光 在LIBS技術中,高能激光束的前沿部分作用于樣品表面時,樣品表面蒸發、熔化、激發并濺射出少量的顆粒,形成原子、分子、離子等團簇,并延著樣品表面法線方向快速擴散開來,隨后,光脈沖的后續部分對該蒸汽進行強烈的加熱與電離,最終形成等離子體
三、等離子體發射光譜的產生
一般而言,激光誘導等離子體發射光譜的產生分為兩個階段:
1、等離子體連續光譜形成
由于激光產生的等離子體是熱等離子,當激光能量消失時,在等離子冷卻的過程中,韌致輻射和復合輻射形成了連續光譜,主要由于當激光能量消失時,自由電子的動能很大,在運動中與離子碰撞后動能降低或被離子捕獲成中性離子,輻射出光子造成的。
2、等離子體現狀譜的產生
在激光產生的等離子繼續冷卻的過程中,韌致輻射和復合輻射減弱,處于激發態的原子和分子在分立的束縛能級躍遷形成了線性光譜,也就是原子發射光譜。譜線的波長和強度分別代表了所測定物質的種類及含量。它是作為定性及定量分析的基礎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