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24日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該院自2010年開始先后啟動41個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形成一批科研成果。

北京時間2016年4月6日1時38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圖為衛星發射點火瞬間。
白春禮介紹了部分先導專項實施情況并予以點評:
——“空間科學”專項,自主研制并成功發射了“墨子”“悟空”“實踐十號”“慧眼”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推動中國空間科學研究進入世界前列;
——“未來先進核裂變能—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專項,突破了氟鹽腐蝕控制等7項核心關鍵技術,世界首座TMSR仿真堆即將建成,“使釷在全球再度成為熱門課題”。
——“未來先進核裂變能—加速器驅動次臨界堆嬗變系統”專項,原創提出了加速器驅動先進核能系統方案并建成樣機,可使鈾利用率從目前的不到1%提高到95%以上,處理后核廢料量不到乏燃料的4%,“我們俗稱是把鈾礦‘吃干榨凈’”。
——“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關鍵技術與示范”專項,突破了加氫、熱解等一批關鍵技術,獲得了近300項專利授權,相關技術已成功應用于神華寧煤400萬噸/年煤油裝置和甲醇制取低碳烯烴工業化生產。
——“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專項,繼在子宮內膜再生及脊髓神經再生的臨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礎上,通過干細胞定植、分化等,幫助卵巢早衰患者誕下健康嬰兒。
——“面向感知中國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專項,建立了國際上首個基于協議無感知(POF)的深度可編程廣域網試驗床。
——“分子模塊設計育種創新體系”專項,已育成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模塊新品系110個,其中5個水稻新品系通過省級和國家品種審定,示范面積達3萬畝,推廣面積26萬畝。
——“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專項,首次開展南海多平臺協同綜合立體觀測示范應用,海翼系列滑翔機實現中國最大規模集群組網同步觀測。
——“變革性納米產業制造技術聚焦”專項,納米光催化/吸附一體化牧區飲用水深度凈化示范工程完成1200余牧戶示范應用,建成世界首條免電解氧化納米綠色印刷版材示范線。
——“江門中微子實驗”專項,建成并運行國內首條年產7500支20吋微通道板型光電倍增管生產線,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大大降低了專項成本。
——“個性化藥物”專項,研制的6個新藥在2017年獲批進入臨床,目前19個臨床研究階段新藥進展良好,抗老年癡呆新藥971III期臨床完成全部病例入組,“預計在2018年7月能夠用起來”。
——“南海環境變化”專項,面向南海可持續發展戰略需求,在珊瑚礁生態修復、植被綠化、環境安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量子系統的相干控制”專項,成功自主構建世界上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其速度比國際同行類似的實驗加快至少24000倍。
——“拓撲與超導新物態調控”專項,在固體中發現外爾費米子;首次觀測到突破傳統分類的三重簡并費米子,為固體材料中電子拓撲態研究開辟了新方向。
——“精密測量物理”專項,天宮二號空間冷原子鐘在軌獲得的原子鐘信號,3000萬年誤差小于1秒。
——“超強激光與聚變物理前沿研究”專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300焦耳以上能量水平的寬帶激光放大輸出,激光脈沖的最高峰值功率可達10.3拍瓦,“1拍瓦是全世界所有電網能量加起來的500倍”。
——“功能Pi—體系的分子工程”專項,通過新材料分子結構設計,突破經典材料體系光伏效率低于12%的瓶頸。
——“結構和功能導向”專項,首次提出的催化不對稱去芳構化概念,為發掘潛在藥物分子的全新骨架提供了可能。
——“能源化學轉化的本質與調控”專項,研制成功世界首臺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裝置。
——“青藏高原多全圈層相互作用及環境效應”專項,提出了印度—歐亞大陸碰撞時限、方式和過程的新模式,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及泛三極國際合作奠定了基礎。
——“頁巖氣勘探開發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專項,在貴州習水鉆探到優質含氣頁巖層段。
——“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提出了區別于倫敦煙霧和洛杉磯光化學煙霧的第三類霾化學煙霧的概念模型和理論框架,引領了中國后續一系列大氣污染防控研究。
——“海斗深淵前沿科技問題研究與攻關”專項,利用中國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3次突破水下滑翔機的世界下潛深度紀錄,帶領中國深淵科考邁進萬米時代。
——“腦功能聯結圖譜及類腦智能研究”專項,首次證明了臂旁核是大腦處理癢覺信息環路中的關鍵節點。
——“作物病蟲害的導向性防控-生物間信息流與行為操縱”專項,發現飛蝗聚群效應表觀調控新機制,首次發現細菌識別植物激素受體。
——“動物復雜性狀的進化解析與調控”專項,揭示了哺乳動物胚胎染色體三維結構重編程規律,首次發現染色體的高級結構與DNA甲基化的關聯。
——“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基礎與調控”專項,首次發現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并揭示了其致病機理。
白春禮表示,中科院將繼續以“三重大”產出為導向,持續深入推進先導專項科學布局與組織實施,為建成創新型國家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重大創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