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重慶市云陽縣青龍街道健民村三壩溪船舶建造基地的航拍照片,7艘主體基本完成的新船矗立在庫岸邊。
在浙江省首個機器人主題展館機器人博展中心里,觀眾在觀看智能機器人相互進行搏擊。
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機床刃模具展示中心,i5智能機床展示引人注目。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
在新時代,已是制造大國的中國,要實現發展的可持續性,必然要經歷由大到強的轉變。在新科技革命興起,人類步入智能制造時代的當下,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這條路該怎么走,是我們必須思考的時代課題。
創新驅動是發展核心
1月8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國際消費電子展上,一輛名為拜騰的新能源汽車吸引了眾多參展者的目光。這款車的獨特之處在于車內的中控和儀表盤,被一塊長達1.25米的50英寸全觸摸屏幕取代。這是全球量產車型里最大的車載屏幕,它不但支持觸摸控制、語音識別,而且功能豐富,可用于導航、播放音樂與視頻、接聽電話等。這塊屏幕的設計制作商,是中國企業京東方。
在京東方,平均每天有15件發明專利誕生,全球首發產品覆蓋率達39%;各種炫酷的產品足以讓每個看到它的人瞠目——全球尺寸最大的8k分辨率顯示屏;比普通A4紙更薄的柔性顯示屏;不同角度會顯示不同畫面的雙視屏幕……京東方的成功,只是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萬千縮影之一。
而驅動這一切變化極速發生的,是創新。
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專利數增長了10倍,中國正從制造大國向全球創新研發引擎轉變。2017年前11個月,中國先進制造業增長迅速。其中,高技術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3.4%,智能制造產業產值已達到1.5萬億元。中國的先進制造業不但打造出航天航空、數控機床、高鐵、超算、新能源等多張“名片”,更逐步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邁進。
2017年,三一重工集團聯合騰訊云打造“根云”平臺,為制造企業提供專業數據分析、應用開發等服務,成為中國首個國家戰略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該平臺已經在全球接入超過23萬臺工程機械,累積工程機械數據1000多億條。與同行業相比,該平臺的易損件備件呆滯庫存降低了至少40%,下游經銷商每年因此將節約庫存超過3億元。
建設工業互聯網,實現智能制造,被認為將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同時也是歐美強國制造業目前努力的方向。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秦海林認為,2017年,中國先進制造業正加速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破解生產過程中的“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實時共享”,促進“物理世界+數字世界”加速融合。
2017年中,無論是政府工作報告,還是中共十九大報告,都明確提出將人工智能作為一項發展內容。智能家電、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工廠……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中國諸多制造企業擁抱了智能化浪潮。根據艾媒咨詢的數據,預計到2019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將達到344億元。
2015年,在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創新驅動”被列為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首要基本方針。2017年11月27日,《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則將“工業互聯網”看作是新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和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石。
不論是發展高精尖領域,還是推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創新都將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硬通貨”。
經濟建設需綠色基因
1998年,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建成,擔當工程建設主力軍的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走入人們的視野。20年后,一條具有“葛洲壩”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又讓這家公司重新立于潮頭。
葛洲壩集團著手推廣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依托所屬水泥窯線企業,采用國際先進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系統集成技術及工程化應用技術,著力變廢為寶,化解城市生態環境危機。其中,葛洲壩老河口示范線可年處置生活垃圾約15萬噸,節約土地約40畝,節省3.1萬噸黏土質原料。
《中國制造2025》提出,綠色發展是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一項基本方針。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推廣應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回收利用效率,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張家港企業沙鋼把節約能源、少用能源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舉措,根據“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理念,堅持從源頭抓起,搞好資源綜合利用。“十二五”以來,投入數十億元,實施了重大節能創新項目100多項,實現了煤氣、蒸汽、爐渣、焦化副產品和工業用水“五大循環回收利用工程”,通過變廢為寶,每年循環經濟產生的效益占企業總效益的20%以上,成為了企業非鋼效益的“綠色”增長點。
無論是基于對全球資源的巨大依賴和提升未來制造核心競爭力的考慮,還是順應人民群眾對青山碧水的盼望和要求,推進綠色制造都到了緊迫關口。建設制造強國,必須加快制造業的綠色改造。
工業制造對資源能源的需求量很大。我國2014年消耗的能源是42.6億噸標準煤,其中70%左右用于工業消耗。為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部署,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工業綠色發展,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了《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
《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綠色發展理念成為工業全領域、全過程的普遍要求,工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基本形成,綠色制造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和國際競爭新優勢,工業綠色發展整體水平顯著提升。
結構調整鑄強國根基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建設制造強國,結構調整先行。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
2017年7月8日,伴隨著3號煉鐵廠1750立方米的高爐出完最后一爐鐵水,擁有近60年歷史的濟南鋼鐵集團正式全線停產。未來,濟鋼將重點發展城市服務業、現代物流業等新興產業,實現轉型升級。
《中國制造2025》提出,應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服務型制造,簡言之就是從賣產品到賣解決方案。我國服務型制造發展目前已經進入加速新時期,出現了系統解決方案、個性化定制服務、在線支持服務等新模式。
1月6日,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新標準委員大會通過了一項由中國海爾主導的大規模定制國際通用要求標準。該標準基于海爾研發的智能制造云平臺,它實現了用戶、供應鏈與設備直接互聯互通,能夠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說:“海爾是和德國、日本、美國的企業一同競爭,最終海爾勝出了,這是一個突破。”海爾表示,和國際模式相比,海爾的平臺跟用戶聯系更緊密,用戶可全流程參與大規模定制,效率更高,精度也更高。
我國制造業企業目前的服務收入占總營業收入的比重不到10%,低于世界500強企業25%的水平。未來如何進一步推動企業轉型發展,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不可或缺。
2018年1月24日,上海市公布了全國首個服務型制造的統計和評價指標體系。體系確定了服務規模、服務投入、服務貢獻、服務能力和服務發展五大效能指標,提出“服務化率”這一綜合性和標志性指標。
上海迪愛斯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奕說,“我們現在有了政策性、指標性的標桿,我們國內企業往這方面轉型,就有準星了。”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這有利于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發展提質增效。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鵬表示,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要注意三個“并重”。一是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并重。二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并重。三是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培育與中西部地區重點突破并重。廣大傳統企業完全有機會深度參與到這項工程中來。
目前,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在我國崛起。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為主的長江經濟帶,以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為主的珠三角產業集群以及“中國硅谷”中關村科技園、“中國數谷”貴陽大數據產業集群、“中國光谷”武漢光電信息產業集群……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區域聯動、錯位競爭的制造業發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要“把戰略定力、方針指引、路徑方向、政策支撐統一于制造強國的“三步走”戰略實踐”。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到2049年,中國將力爭實現躋身制造強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