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政府科學家小組已經提出,核武器可以在那些已經開發出來的國家力量范圍內使用,用來摧毀外來小行星的襲擊,保護地球不受小行星的重大撞擊。
此后,他們于3月8日發表在“實驗和理論物理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展示了使用比例模型“小行星”和強大的激光對小行星進行核攻擊的效果。
用強大的激光在地球上撞擊一個微小的模型小行星,顯然與在太空中用激光撞擊一顆大小一樣的小行星完全不同。
但只有把這兩種情況放在一起,才有一個合理程度的比較。
研究人員采取了謹慎的步驟,確保模型是從相同的材料中建立的,并且與球粒隕石(常見的石質小行星)結構相似。
科學家們借助激光脈沖來模擬一顆核彈爆炸產生的沖擊波。在使用激光摧毀隕石模型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測量了小行星熱量和壓力的分布和變化。
他們的實驗結果與計算機模擬預測的結果類似。令人高興的是,計算機模擬還表明,小行星爆炸之后所產生的放射性巖石碎塊對于我們的星球而言將會是安全的。
但是研究人員發現,全部摧毀小行星模型所需要的每單位質量的力量幾乎是摧毀車里雅賓斯克隕石所需要力量的兩倍。
這項實驗也證實,在摧毀小行星模型時,一連串的小型爆炸比單一的大爆炸更加有效。
數據表明,摧毀一顆直徑600英尺(約182米)的非金屬小行星需要一顆3百萬噸級的炸彈。
核武器檔案還顯示,1952年,美國在西太平洋馬紹爾群島西北端的埃尼威托克環礁(Eniwetok)試爆了世界上第一顆熱核武器——氫彈。其強度為10.4兆噸。
防御太空威脅研究所所長杰夏托夫認為,目前俄尚不具備攔截這些“天外來客”的能力。
隕星墜地速度很快,進入大氣層的角度非常小,也增加了對其跟蹤的難度。俄羅斯人尋求解決方案之際,仍存在一些希望,他們在考慮和呼吁聯合其他國家建立防御系統。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