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光谷之光,激光一直以來是國內激光產業的排頭兵。然而,近年武漢激光“一家獨大”的優勢不再,被“新秀”深圳窮追不舍,甚至發展還慢上半拍,其中緣由耐人尋味。
4月3日,武漢光谷激光產業“質量提升年”暨“百城千業萬企”對標達標專項行動在漢舉行,提出貫徹實施國際和國內先進標準,建立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以新標準促進激光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助力武漢“激光騰飛”。
武漢光谷激光產業“質量提升年”暨“百城千業萬企”對標達標專項行動啟動儀式。魏靄瓊 攝
三十而立 武漢激光產業成熟有余、活力不足
近十幾年來,中國激光業已取得了超乎尋常的發展,并且初現雛形,在國內部分激光產品市場上,中國激光業又重新占有主導地位。其中,武漢·中國光谷是我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是中國激光業的一個縮影。
的確,武漢光谷激光產業在全國優勢明顯,匯集了上、中、下游從事激光器、激光裝備以及激光加工企業200多家,幾乎擁有全國激光加工的半壁河山。
但近十幾年來,深圳的激光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大有迎頭趕上之勢,與之相比,武漢的激光產業發展步履稍顯“蹣跚”。從數據來看,目前,光谷已聚集200多家激光企業,產值逾150億元,占據全國激光市場半壁江山。而深圳的激光產業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產業規模達100億元,成為繼武漢之后的國內第二大激光產業聚集地。
光谷激光產業缺乏“行業標準”
激光產業發展日新月異,不進則退,分秒必爭。“光谷的激光產業屬于醒得早、起得晚,我們在做產業、擴規模的路上掉隊了。”武漢·中國光谷激光行業協會會長朱曉說。
在朱曉看來,光谷激光要實現彎道超越,就要“倒逼企業轉型,用標準來促進質量提升,不能因為質量問題阻攔發展之路。”
朱曉表示,政府要更加主動地關心激光產業的健康發展,主動服務,為幾百家企業提供免費檢測服務,激光作為一個戰略性新興行業,需要政府保障它的健康發展。在強制性標準和法律約束的同時,還需要選擇性標準來提高企業的質量意識。
既然標準是提升質量的一種手段和工具,那么如何用好現有標準?怎樣健全急需標準?怎么引進先進標準?
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大功率激光器應用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盧飛星表示,首先要提高企業對標準的認知力,從源頭上對質量進行控制。要將企業的要求和指導意見納入到激光、電氣、機械的團體標準中,讓企業有標可依。“我們要與國際標準對標,結合自身的特色,建立屬于自己的標準,用領跑者的姿態來引領產業的發展。”
以質量提升助力激光騰飛 100多家企業獲“免費抽檢卡”
啟動儀式上,國家光電子信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湖北省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陳建強透露:“我們計劃用2年時間,完成100多家激光企業的全覆蓋免費抽查檢測,解決激光設備安全設置和外協設備質量把關問題,分析制定提升產品質量的解決方案。”
會議還要求,形成一批標桿示范企業。按照管委會2018“十項重點工程”的部署,推進“名企、名品、名家”培育計劃,使品牌培育工作常態化、制度化,打造能夠引領質量效益型發展模式的激光產業集聚區,推出一批能夠對接高標準和多元化消費需求的光谷精品,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質量升級示范經驗。
陳建強表示,未來5年內,通過制定新技術激光產品團體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主動創新、制定和實施高標準,以新標準引領激光企業產品升級換代,促進激光裝備整體質量提升,全面提升激光產業國際競爭力。
在不久的將來,光谷激光企業以質取勝,一批具有行業話語權和影響力的國際、國家標準將向光谷“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