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央企改革、電力體制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這些都需要我們通過技術創新手段進行減負增效,整個行業都在積極探索與“云大物移智”的融合發展。南方電網董事長李慶奎提出,能源技術革命是大勢所趨,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勢在必行。
30個創新工作室、青年創客團隊、創新工作室“一站式”服務中心……近年來,南方電網廣東東莞供電局在企業創新發展上,通過搭建平臺、優化管理、豐富激勵形式等,全面激發職工創新動力,探索出激發職工創新熱潮的新模式。
“激光大炮”三代發布
機身不足一米射程達100米
在濃厚的創新氛圍和強大勢頭推動下,2016年底南方電網首個“激光大炮”問世,這個由東莞局自主研制的激光遠程清除裝置,可帶電遠距離清除線路飄掛物,大大提高了供電可靠性。“激光大炮”登上過央視《我愛發明》、《厲害了我的國》,成為科技創新發明“網紅”,曾參加“央企創新成就展”并廣受好評。
近日,該局發布了第三代激光清障儀,此款產品迎來了一個脫胎換骨的“大變身”,機身縮短到僅為0.86米,縮短了3分之2,操作智能、外形短小精悍、射程遠,可進入到地形崎嶇的密集樹障區清理障礙。

第三代激光大炮(清障儀)。林韻攝
基于激光清障儀的功能和外形等,該局研發團隊對幾代產品進行了重新定位與整合:第一代機為激光器與水冷系統分離;第二代則融合成一體化,但機身相對笨重;目前的第三代為一體化機身,體積和重量都大大減小,機身長度僅為0.86米,相較二代機縮短了近3分之2,重量僅為25公斤左右,比二代機減輕4分之3。新一代“激光大炮”充分考慮了作業的方便性,采取了電傳機械臂和碳纖維三角支架兩種可選方式,無論在交通便利的平地,或是崎嶇不平的山地,都可以輕便快速地運輸和現場裝拆。
雖然外形“短小”,威力卻更加“精悍”。第三代激光大炮射程翻倍,從50米增加到了100米,且機器通過手持遙控器操作,更為智能化。值得一提的是,“塑身”后的“激光大炮”,在清理樹障時更加得心應手,這也是對清障儀功能的擴展性使用。“由于樹障多數位于地形復雜的山區,前幾代的激光大炮由于‘身軀’較為笨重,便很少運用在清樹障方面。
而現在,更加小巧輕便的第三代機可以靈活地進入這些區域進行作業。”蔡曉峰介紹,“由于綠化樹木通常要求保留4米以上的樹干,所以清理樹障時是不能砍的,以前我們就只能人員爬上樹去修剪。現在清障儀可進入到樹障區進行清障,大大提高了人員作業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經過不斷優化而孵化出的第三代激光清障儀,采用一體化設計,激光器電傳控制,操作簡單便捷,無論是日間還是夜間都使命必達。
激光技術產業化 激光“武器”兄弟連全面護航主配網
“激光大炮”的問世顛覆了傳統的清除飄掛物的作業方式,無需設備停電,也不需要人員登塔,可直接遠距離及時、快速、安全地清除。下一步,激光大炮將針對融冰功能繼續優化其功率和工作方式,擴展激光器的功能范圍。目前,該項目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激光清障儀科技成果第一、二、三代產品,已經在廣東電網責任有限公司東莞電力行業科技孵化器完成了成果轉化,取得了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國家認可試驗室試驗報告等資質,由東莞市開關廠有限公司進行生產,已推向市場實現銷售。
在此基礎上,該局還繼續研發了一款適用于配網線路的“激光槍”,形成激光“武器”兄弟連。激光槍的清障原理與激光大炮相同,但是射程、功率相對來說較小,在針對配網線路的不同使用場景和條件下,激光槍有更強的適應性。至此,“炮”與“槍”合力形成配套“武器”,激光清障水平不斷提升并形成核心技術,全方位保護電力線路免受飄掛物的侵擾,使南方電網在激光清障領域沒有空白。
據統計,近年來,線路飄掛物造成的短路在所有外力破壞中的比例達到了25%,而東莞配網10千伏線路長度占整個東莞電網架空線路的60%。“因此,配網架空線路飄掛物亟待用更科學有效的方式去處理。”項目有關負責人說,“配網線路的高度通常是15米左右,團隊致力于研發一款適用于此高度范圍的激光器,這樣更有針對性,節約成本的同時實現效用最大化。”據介紹,該裝置采用二氧化碳激光器,使能量聚焦點在異物處匯聚,將其切割后在重力作用下落到地面而完成清障任務,功率范圍250瓦以內,有效射程為40米。
但值得一提的是,相對于“激光大炮”來說,專用于配網線路的“激光槍”對減少客戶終端停電時間有很大幫助。在整個電網中,配網是直接向客戶供電的線路,然而,配網網架相對主網不是那么的完善,這導致計劃及故障停電實際轉供電率相對主網來說偏低,“配網線路一旦遇到飄掛物需停電處理時,就增加了配電線路非計劃停運次數,直接導致影響客戶終端停電時間,對市民生產生活用電造成影響。”數據顯示,客戶平均停電時間中,故障停電時間占總數的近50%,而線路清障工作又占故障停電時間的40%,“有了這個裝置之后,清障工作就可以在帶電狀態下完成,可極大減少客戶停電時間。”該項目負責人說。
青年創客空間
打造創新新生力
創新不僅需要資金技術的支撐,創新人才的培養也必不可少。在陳泗貞、夏云峰等技術帶頭人的創新帶動下,東莞供電局形成了濃厚的創新氛圍,而對于創新新生力量的培養,則讓東莞供電局的創新形成了老中青創新梯隊。
近年來,東莞供電局一直積極探索青年創客工作,結合已有的創新工作室的人員設備力量,建立了“青年創客空間”,由技能專家帶領優秀青年骨干,主要以技術攻關和技能培訓為工作重點。團隊的建立,拓展了青年職工的創新渠道,也成為了打造企業人才及科技項目的孵化器。
東莞供電局年輕職工張忠豪2015年才剛入職,但在短短兩年時間里,他卻已經跟著前輩們參與了多個創新項目。從一個創新想法,到申報立項一個創新項目,到最后創新成果的不斷優化和推廣,年輕人的每一步創新都離不平臺的支撐和激勵。東莞供電局青年創客團隊建立的初衷,就是幫助青年職工可以參與到企業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來,尤其是以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為社會創造效益,讓青年職工成為成果轉化推廣的生力軍。
“像我們做的‘激光大炮’的項目,我們項目組6個20幾歲的成員,在討論中發現輸電線路上老是會懸掛一些異物,無論是帶電作業或停電作業,都會存在影響輸電穩定或給登塔作業人員的帶來人身風險的問題。我們在蔡曉峰班長的帶領下,提出使用二氧化碳激光來遠距離射擊清除架空線路飄掛物的想法,并一步步去研發,最終做成了‘激光大炮’,一開始我們的產品使用效果并不理想,但因為有創新平臺的支持,我們一步步去優化,現在這個裝置已經可以基本解決飄掛物的問題。”張忠豪說。
“一站式”服務中心
整合資源推動創新
電網技術創新,往往來自于職工創新不斷的累積。近年來,東莞供電局職工創新碩果累累,“創客”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得益于該局創新工作室平臺的帶動,實現了群創效應。
東莞供電局的創新工作室如雨后春筍般成立起來。“我們是從2013年開始成立工作室,這幾年通過不斷發展,現在共成立了30個創新工作室。通過工作室的平臺,把一些創新領頭人凸顯,進一步推動了創新成果。”東莞供電局工會業務分部主管洪偉堅在短短幾年時間,見證了東莞供電局創新工作室的從0到30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創新工作室不僅僅是量的增長,還有質的飛躍。像夏云峰勞模創新工作室就剛剛被廣東省工業工會授予2017年‘廣東省工業系統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榮譽稱號;何滿棠創新工作室被評為廣東省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陳泗貞創新工作室被評為省女職工創新工作室。”
隨著職工創新積極性的提高,現在東莞供電局每年職工申報的創新項目越來越多,每一年新加入職工創新的“創客”也越來越多。為了讓這些創新項目更好地開展,幫助新加入的“創客”們更好運作創新項目,一個新的平臺應運而生。2017年10月27日,東莞供電局創新工作“一站式”服務中心正式掛牌成立。該服務中心整合了科技創新隊、勞模(技術能手)工作室、專家工作室、青年創客空間等東莞供電局的創新資源,構建業務更加清晰、品牌更加突出、管理更加規范、保障更加到位、成效更加顯著的創新發展管理機制。
創新平臺的搭建,讓職工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也更加順利。2017年,東莞供電局職工創新項目就達到110項,這些創新項目的創新資金達到1000多萬,其中涌現了好幾個推廣類的創新項目。東莞局生產設備管理部科技分部的梁萬龍說說:“搭建了創新平臺后,我們會進一步根據對創新項目的成果推廣和轉化,把職工創新項目中好的成果,推廣到全省甚至是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