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今日要聞
世界最大工業展上的中國面孔
星之球科技 來源:界面 王馨2018-05-16
我要評論(0 )
到漢諾威去參展。對于全球從事制造業的企業來說,這是一波興盛了數十年的潮流。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業技術博覽會,開始于1947
“到漢諾威去參展。”
對于全球從事制造業的企業來說,這是一波興盛了數十年的潮流。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業技術博覽會,開始于1947年的漢諾威工業展(Hannover Messe)一直被認為是全球制造業的“風向標”,“工業4.0”概念也在這里被首次提出。
“漢諾威熱”近年也席卷到了中國。2018年4月下旬舉行的漢諾威工業展,中國是除德國以外展商數量最多的國家——有超過1000家中國企業慕名而來,占了總展商數的六分之一。
對中國制造業來說,漢諾威工業展更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制造”的兩張面孔:一張是試與世界巨頭比肩的國家級科技企業,身處產業鏈上游、強調技術創新,如華為、海爾。另一張則是初級產品加工企業,這些企業身處產業鏈下游、產品以零部件為主、利潤率低。絕大多數來參展的中國企業都屬于此類。這兩張面孔在中國先后生根,并在漢諾威的舞臺上各自發芽,反映出“中國制造”在全球化過程中的蹣跚、角力與不平衡。
“優等生”的漢諾威之旅
在開幕式的當天,中國家電業巨頭海爾公司的展臺上迎來一位白發蒼蒼的德國老人。他叫孔翰寧(Henning Kagermann),是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長。“我在這里看到的不是單個生產環節,而是全流程的互聯,非常高效。”在參觀完整條生產線之后,孔翰寧發出了邀請:“歡迎海爾到德國助企業轉型”。
孔翰寧的另一個身份,是德國工業4.0的主要設計師。面前這條讓他“眼前一亮”的生產線,是海爾近兩年主打的大規模定制平臺Cosmoplat。海爾將Cosmoplat的生產示范線搬到了漢諾威:通過智能識別設備捕捉到用戶的面部信息,屏幕上彈出系統智能分析后推薦的定制洗衣機產品型號,獲得用戶同意后,生產線開始備料、生產。十分鐘后,一臺帶有用戶照片和個性化簽名的定制洗衣機便新鮮出爐。界面記者在海爾展臺觀察到,短短十五分鐘之內,這條生產線就吸引了約一百人圍觀。
同樣位于6號館的另一家中企巨頭——華為也不示弱。華為的展臺圍繞著“云計算”、“物聯網”等多個熱門工業概念做了展示,搭載了車聯網技術的紅色汽車也引得多人駐足。以“數字工廠”為主題的6號館是今年最炙手可熱的展館之一,除了華為、海爾等主打高科技牌的中企“優等生”,亞馬遜、思科等世界科技巨頭盤踞與此。
“來漢諾威,華為希望能夠和全球工業界的巨頭們進行平等對話。”劉先生這樣總結華為到漢諾威參展的期待,他在華為歐洲辦公室工作過多年。華為在漢諾威工業展的首秀是在2016年,今年是第三次參展。“投入每年都在增多,產品每年也都會有變化。”劉先生向界面記者表示,“一開始偏向于以產品為中心的展示,現在更多是圍繞著客戶的問題,提供數字化的解決方案。這也是近幾年來漢諾威、包括工業4.0一直在提的東西。”
劉先生指出,來漢諾威參展,對于已經獲得了不少歐洲市場份額的華為具有特別的意義。“比如現在提倡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中國可以跟歐洲有很多互補。歐洲的傳統強項是物理設備(things),但虛擬網絡這一塊還要看中國和美國。”劉先生對界面記者表示。
物聯網的興起帶來了傳統制造業的變革,許多中企已經在躍躍欲試。2017年年底,總部位于紐約的電子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在對來自德國、美國、日本、中國等多國企業的解決方案進行競爭性測評之后,決定由海爾的Cosmploat來牽頭制訂大規模定制工業模式的國際標準。IEEE是國際四大標準組織之一,這也是首個由中國企業主導制訂的制造模式類國際標準。
“我們提供的解決方案,從一開始就并不只是針對中國市場,也希望解決國際化的客戶的需求。”海爾企業傳播部的劉晶告訴界面記者,海爾來漢諾威參展的目的之一,就是與一些高端的德國合作伙伴進行對話和碰撞,并為Cosmploat在德國的落地打前鋒。她透露,目前已有不少德國機構表示了興趣。
“傳統上對于‘中國制造’,大家都有種低端、廉價的印象。但這種印象會慢慢成為過去時,中國也有很好的技術,也可以造福人類。”劉先生說。
工業2.0的“中國展區”
在距6號館僅數百米之外的“中國展區”里,卻沉默著“中國制造”的另一張面孔。
老張是一位來自中國的小企業主,在中部某省經營著一間五金公司。界面記者在“中國展區”見到他時,他正閑坐在自家不足五平米的小展位前。展臺上零散地陳列著家里工廠生產的一種五金工具,老張從國內帶來了產品的海報、還準備了英文翻譯,希望能夠吸引到歐洲的客戶。
“今天到目前為止,只有兩個人來問過我的展臺。”老張沒有掩飾失望的情緒,寥寥無幾的到訪者讓他對這個號稱全球最厲害的工業展感到興味索然。“明年大概不會來了。”老張說。
老張是數百家位于中國展區的小企業的縮影。所謂的“中國展區”是展館內由于大量中國展商集聚而形成的區域,多有中英雙語的標識。由于數量眾多,一眼看去讓人甚至誤以為身處國內。“中國展區”的搭建并非由政府來完成,而是通過特定的展會公司,向漢諾威展會組織方申請整塊地皮,按照統一風格裝修成多個小隔間、再邀請有興趣的小企業付費加入。本屆漢諾威工業展上,“中國展區”主要分布在以“工業供應”為主題的3、4、5號館的邊緣地帶,有大量從事初級加工、零配件生產的中國小企業聚集。
在老張看來,由于預算的限制,“中國展區”的組織方式既扼殺了展臺的特色,又通常只能給到很邊角的位置,讓大量來參展的中國小企業“輸在了起跑線上”。
“我看到自己的展臺時,覺得簡直丑哭了,畢竟還是花了不少錢。我們一起過來的中國企業家們都說,還沒有國內的展會洋氣。”老張表示。直到他參觀了華為的大展臺,才松了一口氣,“還好給我們中國企業在國際上掙回了點面子。”
小企業展臺前門可羅雀的更重要原因,還在于產品的初級。“中國展區”以零部件、原材料為主的展示方法,在以“潮”著稱、VR和機器人遍地的漢諾威工業展上,自然難以獲得關注。“這里到處都在說工業4.0,但我們還在工業2.0。”老張苦笑著說到。
老張給界面記者算了一筆賬:來參加一次漢諾威工業展,需要給展會公司交納6萬多元人民幣,包括給漢諾威會展方的申請費、展臺的裝修費等。此外還有人力成本,每個展臺至少需要兩人輪替看守,從國內過來的往返交通、簽證在5萬塊左右。一個五平米的展臺,成本在11萬元左右。
這對小企業來說并不是一筆小數目。對海外訂單的需求則是小企業主們最大的參展動力。“但效果往往不確定。”一個來自溫州的合金環展商對界面記者表示,開展兩天雖然也有一些歐洲訪客對她的產品表示了興趣,但要落實到最后的訂單還需不少功夫。此前,她公司在歐洲已經有過不少客戶,相比參展,由熟客推薦新客對增加訂單的效果似乎更為明顯。
政府補貼也起到了很大的激勵作用。界面記者了解到,許多省、市都分配了一定的指標,鼓勵本地企業到漢諾威參展。“中國展區”的展商們多是地方政府在補貼,金額高達費用的50%。在一些以地方名義集體出展的展區,如成都展區,政府將補貼90%的地皮申請費用和100%的裝修費用。“沒補貼的話,可能根本沒多少人愿意來參展。小企業折騰不起啊。”老張說。
在做好展示之外,如何解決好法律問題也讓小企業主們頭疼。此前的漢諾威工業展和漢諾威信息技術展均曾曝出,中國展商的產品因涉嫌專利侵權被查抄的事情。界面記者了解到,展會公司在組織中國企業來參展時,有些會針對設展時的法律問題進行培訓。但中國的展商們對于這些前期準備的重視普遍不高。
中國特色還是全球之殤?
華為、海爾這類“優等生”的門庭若市,“老張們”的門可羅雀——漢諾威上展現出的這兩張面孔,在德國耶拿大學從事勞工研究的博士候選人許輝看來,正反應了中國在“走出去”過程中的不平衡。過去三十年里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全球代工的模式(OEM)和豐厚的人口紅利,在產業價值鏈的底端謀得一席之地。但這種模式利潤率低,附加價值小,還容易出現“血汗工廠”。于是,當中國的經濟體量達到一定水平之后,開始積極尋求產業鏈升級,希望向技術含量更高的上游轉移。
“逐漸地,在產業鏈各個位置上都可以看到中國的身影。”許輝告訴界面記者,中國制造業的優勢之一就是各環節都很齊全,生產速度、反應速度都很快。“如果有天特朗普打算把蘋果整個搬回美國,用處不大,因為很多蘋果的零部件生產都在中國、韓國。這會讓他很受限制。”
但它的劣勢在于,轉移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方向上、速度上、密度上,都存在較大的不平衡性。
“中國整體的發展策略是‘兩條腿走路’:國家想要走出去,地方想要賺錢。”研究中國創新經濟的青年學者小唐告訴界面記者,她現在是荷蘭萊頓大學的博士候選人。她表示,中國政府以前的錢都投在“看起來比較low”的進出口貿易上,但這兩年都轉移到了產業鏈上游的高科技企業,鼓勵創新。而地方上的加工企業,逐漸地就拿不到錢了。對于外向型生產加工企業,很多盈利是來自于政府的稅收返回,現在稅收返還的預算被用去發展高科技了,很多小企業很難再掙到錢。
“但創新經濟的提出并不意味著創新的發生。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也是一種敘事。背后的根源是,中國需要找到一種新的方法來處理它與全球化的關系。”小唐說。
許輝的研究重點分析工業4.0時代對勞資關系的影響,他多次到訪漢諾威及國內的不同工業展。“中國雖然也在提4.0,但還遠沒有到達。4.0需要建立在完整的自動化體系上,這在德國八十年代就已經實現了,它們花了很多年還沒走到4.0。我們要有一點耐心。”許輝告訴界面記者,中國現在熱情擁抱工業4.0的背后,其實是有一點想要“彎道超車”的意味。
“如果你去跟企業家聊,會發現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其實都不太談4.0。都是政府和大企業在談,感覺泡沫有點大。”許輝表示,工業4.0的概念很寬泛,不清楚具體在講什么,那在應用中就很難。“漢諾威上到處在講工業4.0,但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工業4.0的內涵?”
小唐則把矛頭又指回了漢諾威本身:要批判地去看漢諾威工業展,它的目的之一是,構建德國重視工業發展的形象。它本身也是一個再造階級體系的場所。你會發現,那些最炫最fancy的東西”,都還是世界巨頭在開發。“大企業都在同一個游戲里,而大多數時候沒小企業什么事兒。”小唐說,從這個角度來講,這種“兩張面孔”并存的現象恐怕不只是中國,而具有一定的普世意義。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