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11日,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和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聯盟共同主辦的2018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大會在天津濱海高新區舉行。 阮煜琳 攝
中新網北京7月11日電 (記者 阮煜琳 劉育英)2018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大會(RAIC)7月10-11日在天津舉行。在會上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需要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關鍵的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是實現智能制造的前提條件和關鍵難點,也是機器智能發揮作用的關鍵領域。
賽迪研究院機器智能課題組在大會上發表的這份題為《機器智能:推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課題報告指出,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需要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關鍵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是實現智能制造的前提條件和關鍵難點,也是機器智能發揮作用的關鍵領域。在流程上,將機器智能應用在企業、生產線、車間、工廠的生產過程中,實現加工質量的升級、加工工業的優化、生產的智能調度和管理,推動企業生產能力的技術改造和智能升級。
報告認為,在產品上,機器智能的核心是在終端產品中植入復雜程度不等的計算機系統,這不僅將催生智能制造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技術,而且會形成一個龐大的上下游產業。
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確定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人工智能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智能農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萬億元。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宋顯珠表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萌發,大數據的形成、理論算法的革新、計算能力的提升及網絡設施的演進將驅動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王衛明在會上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能,振興實體經濟的新機遇,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新引擎。當前,從推動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的實用門檻已經通過,運用的廣度和深度超乎意料。面向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的交融將進一步帶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創新,創造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歐洲科學院院士、北京深知無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漢斯·烏思克爾特表示,信息數據的快速增多為企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依靠人工智能,企業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充分挖掘自身潛力與價值,在新一輪技術變革中抓住機遇,實現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