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全球汽車產業變革加劇 智能制造水平亟待提高

    星之球科技 來源:中國工業報2018-08-22 我要評論(0 )   

    生產方式發生深度變革新興需求和商業模式加速涌現師建華指出,新形勢下世界汽車產品加快向新能源、輕量化、智能和網聯的方向發展

    1
    生產方式發生深度變革
     
    新興需求和商業模式加速涌現
     
    師建華指出,新形勢下世界汽車產品加快向新能源、輕量化、智能和網聯的方向發展。汽車正在轉變為大型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乘員、車輛、貨物、運營平臺,與基礎設施等實現智能互聯和數據共享。生產方式向充分互聯協作的智能制造體系演進,研發制造效率大幅提升,個性化定制生產將成為趨勢。
     
    當前,互聯網與汽車的深度融合,使得安全駕乘、便捷出行、移動辦公、本地服務、娛樂休閑等需求充分釋放,用戶體驗成為影響汽車消費的重要因素。互聯網社交圈對消費的導向作用逐漸增強,消費需求的多元化特征日趨明顯,老齡化和新生代用戶比例持續提升,共享出行、個性化服務成為主要方向。
     
    從全球來看,汽車發達國家紛紛加快推進產業創新和融合發展。發展中國家積極承接國際產業和資本轉移。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汽車產業國際化發展進程提速。產業邊界日趨模糊,互聯網等新科技企業大舉進入汽車行業。傳統和新興企業競合交融發展,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發生深刻變化,全球汽車產業生態正在重塑。
     
    師建華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汽車及關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對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就業、推動消費結構升級、轉變生活方式、促進社會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汽車相關產業稅收占全國稅收比、從業人員占全國城鎮就業人數比、汽車銷售占全國商品零售額比均連續多年超過10%。
     
    從2000年起,我國汽車產業開始飛速發展,目前已形成了種類齊全、配套完整的產業體系。整車研發能力顯著增強,節能減排效果顯著,產品質量水平穩步提高,中國品牌也得到了迅速成長,國際化水平逐步提升。近年來,中國品牌汽車在SUV和商用車等細分市場具備了一定競爭優勢,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電動汽車市場位居全球第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汽車銷量達2888萬輛,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中國品牌汽車銷量占比50%左右,市場認可度大幅提高。
     
    師建華表示,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進入低速平穩增長、競爭加劇的新常態,作為全球第一產銷大國,中國汽車產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由大到強的關鍵發展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市場需求為產業發展提供持續動力;新能源、智能網聯技術進步推動產業變革;新需求改變商業模式;制造型企業向制造加服務型企業轉變等等。中國自主品牌企業需要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突破口,引領整個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行業內外協同創新,推動全球布局和產業體系國際化。
     
    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
     
    汽車產業智能制造水平亟待提高
     
    師建華認為,在世界汽車產業產生改變的同時,中國汽車產業也面臨著諸多的市場挑戰。
     
    在汽車智能制造技術方面,世界工業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美、日本占據著主導地位。我國雖然在各個環節都有企業從事相關技術開發和產品制造,但仍有待加強,尤其工廠自動化硬件產品,尚不能為汽車制造企業提供完整的支撐。高質量發展是中國汽車產業提升競爭力的根本。如何興利除弊,加快推進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盡快從“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智造”,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最重要的任務。
     
    當前,新的商業模式仍處于探索期,需要較長時間的實踐,最終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短期內對企業經營造成一定的干擾;如網約車領域虧損期超過三年,分時租賃領域虧損期超過四年。
     
    師建華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汽車合資股比放開、關稅降低、金融開放等政策,將使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形態發生深度改變,并重塑產業格局。競爭主體將進一步多元化,或將出現“外資品牌獨資企業”“外資品牌+科技型企業”“外資品牌+互聯網企業”等多種競爭主體。產業新格局正在形成,中國品牌汽車面臨產業多元化的挑戰。
     
    現階段,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市場對于電池技術、充電不便、價格及續駛里程的焦慮,仍然是制約大部分消費者選擇新能源汽車的主要因素。而在未來三到五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將極其殘酷。截至目前,已有16家新企業拿到了國家發改委資質。2017年,全國新投入整車項目累計達到91個,21個省宣布了新能源項目,投資規模達到5283億元。各類車企已經公開的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2020年超過2000萬輛,是國家規劃設定目標的10倍。
     
    對此,師建華建議,我國汽車產業應加快推進裝配智能化技術研發,實現裝配自動化和柔性化,縮短新產品的生產準備周期,提高制造過程中信息的傳遞和處理,降低制造環節、物流環節的成本,推動企業從傳統制造模式向智能化制造模式轉變。
     
    同時,要大力發展智能網聯等產業的融合與創新發展,零部件企業加強與整車企業、科研院所以及相關產業的創新和深度合作。建設汽車和相關行業共享的技術平臺、研發平臺和測試平臺,貫通技術鏈和創新鏈。
     
    堅持創新驅動,在“新四化”背景下,加強企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突破一批支撐長遠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積極探索新領域新模式,順應趨勢,及時調整企業策略和發展方向,打造企業可持續競爭力。
     
    此外,相關企業要樹立品牌意識,積極走向國際市場。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國內企業到境外投資,提升國際合作能力;企業應樹立品牌意識,抓住“一帶一路”機遇,逐步開拓國外汽車市場;積極參與國際標準、法規制定,重點加強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及新型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和標準法規協調。
     
     

    轉載請注明出處。

    汽車產業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