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今日要聞
中國太赫茲之父:奮斗終身的毅力來自“沒有國哪有家”的領悟
星之球科技 來源:微迷網2018-10-15
我要評論(0 )
人物名片劉盛綱,1933年生,物理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磁科學院院士。1988年至2001年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人物名片
劉盛綱,1933年生,物理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磁科學院院士。1988年至2001年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陳嘉庚獎、國際K.J.BUTTON獎、國際紅外毫米波太赫茲學會特別貢獻獎獲得者。
深耕物理電子領域60余載,劉盛綱不愛提榮譽和頭銜,他戲稱自己是“三老”:老黨員、老院士、老校長。
“各種獎項并不重要。我想的是,還能繼續為國家做多少事。”劉盛綱的拳拳之心,根植于兩份熱愛,一是愛專業,二是愛國家。
年逾七旬時還堅守在研究一線
上世紀40年代,少年劉盛綱跟隨父母流于戰亂,掙扎求生。“有段日子,我們和另外一個逃難家庭住在一起。突然有一天,對方家庭的母親上吊自殺了。因為她覺得自己死了,可以給兩個孩子和丈夫省下吃的。”回憶起少年時期的種種經歷和磨難,劉盛綱感嘆道:“沒有國哪有家。只有國家富強,才有家庭和個人的幸福。”
劉盛綱曾3次向國家提出重大科學技術發展建議:第一次是1980年建議發展自由電子激光研究工作;第二次是1988年提出發展高功率微波研究工作;第三次,是年過古稀后奔走建議大力發展太赫茲領域研究。“從1992年開始,劉老師每年都向有關部門提交關于太赫茲研究的報告。”學生牢牢記得劉盛綱的鍥而不舍。
堅持帶來重大進展。2005年,由劉盛綱主持召開的第270次香山科學會議,終于確定我國太赫茲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此后,他堅守在一線,完成眾多研究成果。2012年,已79歲的劉盛綱還在世界頂尖物理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論文,公開新發現,被贊為“國際太赫茲先驅”和“中國太赫茲之父”。
把國際權威會議“搶”到家鄉辦
把踐行愛國奮斗精神干在平常、融入日常,劉盛綱從未止步。
今年9月,第43屆國際紅外毫米波-太赫茲會議在日本召開,全球800多名學者參會。劉盛綱帶隊,從現場成功拿回申辦2021年會議的主辦權,把這個全球紅外毫米波及太赫茲領域最具權威性的頂尖國際性會議,“搶”回成都。
“我們是代表中國與澳大利亞展開競爭,非常激烈。”回顧歷時一年的精心準備和努力,劉盛綱甚為感慨,“希望身體能堅持住,把這場會議辦好。”
“您已經85歲高齡了,為何還要操勞奔波呢?”“科學家是沒有退休的。”劉盛綱平靜而堅毅地說,“我做得還不夠多,努力和奮斗并不是辛苦的事。”
有人說,經歷太多會淡泊苦難,劉盛綱身邊的人卻堅信,是信念積蓄力量,讓人心變得強大。“他從來不去追熱點,而是安安靜靜做自己的研究,堅持了60年。”同為中科院院士的周炳琨如此評價劉盛綱。
在學生眼中,劉盛綱身上的執著、勤奮、踏實、嚴謹……是學術知識之外,值得自己終身學習的。2015年新收的博士研究生于成鵬說,“老師除了出差,每天都來辦公室,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作為全國首批工學博士生導師及理科博士生導師,在50多年的執教生涯中,劉盛綱培養了200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對年輕人的引導,他堅持一個觀點:“言傳不如身教,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學生。”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