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1月CPI同比漲幅創四個月新低,PPI升幅更是創出逾兩年新低,CPI和PPI環比亦雙降,通縮憂慮暗流涌動,凸顯內需乏力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只增不減。
分析師指出,結合周六發布的進出口增速驟降至個位數,搶出口退潮后需求疲態初露,顯示中國內外需市場均面臨欲振無力的局面,亦讓呼吁政策松動的聲音再起,包括降息、降準以及實質性減稅降費等。
“昨天的進出口數據大幅下降,今天公布的物價亦明顯回落,尤其是PPI的漲幅大幅回落,顯示內外需市場均不振,經濟面臨很大下行壓力,政策應該有一些實質性放松了,尤其是減稅降費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的空喊。”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稱。
海通宏觀姜超等就點評指出,近兩個月國際油價持續下跌,相比10月高點跌幅超過30%;而11月以來,鋼價和煤價也出現明顯回落,一方面是冬季限產力度減弱,另一方面是國內需求疲軟。
“在國內經濟持續走弱的情況下,2019年或看到PPI同比落入通縮區間。因此通縮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風險,預計貨幣仍將維持實際寬松。”他們稱。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日公布,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2%,略低于路透調查預估中值2.4%;11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2.7%,與路透調查預估中值一致,但漲幅創逾兩年新低。
數據并顯示,中國11月CPI環比下降0.3%,路透調查中值為0.0%;PPI環比下降0.2%。11月CPI中的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5%,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1%。1-11月,CPI同比上漲2.1%,PPI同比上漲3.8%。
中美貿易摩擦給中國進出口帶來的負面影響開始在11月顯現。連續數月高增長后,中國出口和進口增速均驟降至個位數且遠遜市場預期,貿易順差則攀升至年內新高。分析人士表示,這顯示了內外需開始趨于疲弱,而中美貿易戰導致的“搶出口”刺激效應也已減弱。
通縮憂慮升溫
盡管目前中國只公布了11月的物價和外貿數據,投資和消費等其它宏觀數據要等下周五(14日)公布,但11月疲弱的物價數據,尤其是PPI同比漲幅的大幅回落讓分析師對通縮的憂慮升溫。
姜超在點評中就預計12月CPI同比繼續回落至2%,因12月以來蔬菜和豬肉價格低位略有回升,鮮果、雞蛋價格回落;而12月PPI同比或下降至1%以下,因12月以來油價鋼價低位震蕩,煤價繼續回落,去年同期環比漲幅較大。
西南宏觀楊業偉點評稱,11月通脹低于預期,工業品價格將持續下行。食品價格與石油價格回落導致通脹低于預期,居民消費需求偏弱,油價短期難以大幅回升情況下,通脹將延續弱勢。
“而工業品供需缺口收窄和基數效應將共同推動明年2月份之前PPI同比漲幅持續收窄。總體弱勢的物價水平不會對貨幣政策形成約束,因而政策將繼續寬松,但更重要的是疏通傳導渠道,適當放松金融監管和實體融資管控,實現社融增速持續改善。”他說。
華泰宏觀李超團隊則指出,今年二、三季度全國部分地區的異常天氣(霜凍、降雨等)因素,造成部分食品供給偏緊,可能加大鮮菜和鮮果價格的季節性波動,但這些因素對整體通脹的中期影響有限,今年四季度通脹上行風險較低。
而11月黑色、煤炭、有色、化工、原油各類上中游行業PPI環比均弱于前值,受國際油價跌幅較大的影響,原油相關行業PPI環比有較明顯的回落。未來供給側改革更強調提高全要素生產率,2019年去產能、環保限產等供給側因素對PPI環比的拉動可能有所減弱,應更重視基建、地產等需求側邏輯的作用。
“我們預計今年四季度到2019年,PPI同比增速的中樞可能延續回落。受PPI中樞下行的制約,我們認為工業企業盈利增速短期難以看到回升拐點。”李超團隊點評稱。
內需外均顯疲弱,政策放松呼聲再起
很顯然,無論是周六公布的貿易數據抑或周日公布的物價漲幅,內外需不振預示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已成為分析師的共識,尤其在目前中美貿易摩擦仍懸而未決,內外憂患并存,市場上對政策放松的呼聲再起。
華泰宏觀李超團隊就認為,今年四季度和明年通脹中樞溫和上行,但PPI中樞可能繼續回落,GDP平減指數整體可能也較2018年繼續下移。2018年前三季度名義GDP增速分別為10.2%、9.8%和9.6%(2017年全年為11.3%),預計2018和2019兩年全年名義GDP增速預計分別為9.7%和7.2%。
長江證券宏觀趙偉點評稱,轉型框架下基建結構性發力,或較難改變PPI下行趨勢。轉型框架下,政策維穩與傳統“穩增長”不同,不會走全面刺激的老路,基建投資更加注重結構性發力,對工業品需求或弱于傳統周期。與此同時,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指數從今年4月以來持續回落,全球需求或趨于走弱。疊加原油供需變化,PPI同比下行趨勢或延續。
對貨幣政策而言,王軍直言,未來政策思路應繼續轉向全力穩增長、救民企和防風險。為實現從寬貨幣到寬信用,應有針對性強的工具和手段以實現寬松加碼:一是降準仍有必要,以繼續推動信用擴張,防范信用緊縮引發的風險,維持流動性水平寬松;二是降息存在空間。
“就財稅政策來說,未來更大規模、更大力度的全面減稅以及適度擴大赤字率等更加積極的政策可以期待,而絕不應再優柔寡斷、瞻前顧后、只放空炮而錯失良機。”他說。
中國今年已經四次降準,最近一次是10月15日下調部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置換中期借貸便利(MLF),下調幅度為1個百分點。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