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發展激光反衛星武器?
空間態勢感知是進行任何航天活動的基礎。在《太空安全面臨的挑戰》關于中俄反太空能力的章節中,都首先談到了空間態勢感知能力。該報告認為,中俄兩國擁有強大的空間監視傳感器網絡,能搜索、跟蹤和識別地球軌道上的所有衛星。這種監視網由各種望遠鏡、雷達和其他傳感器組成,可以執行包括情報收集、反空間目標、彈道導彈預警、航天安全、衛星異常解決方案和空間碎片監測在內的眾多任務。
該報告認為,中俄已擁有一定的定向能反衛星手段。“中國可能正在尋求用激光武器來破壞、癱瘓或損壞衛星及其傳感器,并且可能已經具有有限的利用激光系統對抗衛星傳感器的能力。到2020年,可以對抗低軌道空間傳感器的地基激光武器可能會投入使用,到本世紀20年代中后期,中國可能會發展功率更高的系統,將威脅擴展到非光學衛星的結構”。而俄羅斯“也可能正在尋求用激光武器來破壞、癱瘓或損壞衛星及其傳感器”。報告稱,在2018年7月之前,俄航空航天部隊就開始裝備可能用于執行反衛星任務的激光武器系統。俄總統普京在公開聲明中稱其為“新型戰術武器”,俄羅斯國防部聲稱它能夠“對抗軌道上的衛星”。俄羅斯也正在開發一種空基反衛星激光武器系統,用于打擊天基導彈防御系統的傳感器。
對衛星發動“硬殺傷”
除了充滿噱頭的激光武器外,該報告重點介紹了各種“可能威脅美軍”的反衛星武器。首先是傳統的地基反衛星導彈,它們可以從地面基地發射,攻擊運行在近地軌道的衛星。例如“俄羅斯可能正在開發一種能摧毀近地軌道空間目標和彈道導彈的地基機動導彈系統,這種武器系統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內投入使用”。該報告還宣稱,“中國可能在研制更強大的反衛星武器,能摧毀運行在地球同步軌道的衛星”。
此外,航天器的“在軌修復能力”也被該報告視為太空反衛星武器的可能選項之一。該報告稱,俄羅斯在研究和開發軍民雙重用途的“復雜在軌能力”,例如能接近其他衛星的“檢測和維修衛星”,它能檢查和解決導致衛星故障的問題,但同樣的技術也可用于接近他國的衛星并實施攻擊,導致后者暫時或永久性損傷。俄羅斯2017年部署了所謂的“能從最近距離診斷俄羅斯衛星技術狀況的檢測衛星”。
報告稱,中國也在進行類似的研究,包括發射多顆衛星進行空間維護技術科學實驗,并嘗試進行空間碎片清理,這些都被美軍報告視為潛在的“在軌反衛星武器”。
“軟殺傷”最易實現
相對于這些反衛星的“硬殺傷”手段,該報告認為,對美國衛星系統發動電子戰和網絡戰等“軟殺傷”手段可能更具現實威脅。該報告稱,解放軍認為電子戰能力是現代戰爭的“關鍵資產”,強調使用電子戰武器來壓制或欺騙敵方裝備。“解放軍通常在演習中綜合運用多種通信、雷達和GPS衛星干擾和抗干擾技術”。
報告認為,俄軍將電子戰視為獲得和維持信息優勢的重要工具,使俄羅斯能夠通過破壞對手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能力來完成行動。俄羅斯已經部署了各種地面電子戰系統來對抗美軍基于衛星系統的GPS、戰術通信、衛星通信和雷達。俄羅斯致力于開發和實施全方位的電子戰能力,以便在2020年之前對抗西方的指揮通信和武器制導系統。此外報告認為,從2010年以來,俄羅斯軍方一直優先發展網絡作戰能力,以確保信息優勢。俄羅斯認為信息領域具有“戰略決策性”,并已采取措施使其軍隊的信息攻防組織和能力現代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2日表示,五角大樓的這份報告毫無依據,美方所作所為實質是為自身推進外空軍力建設尋找借口。俄羅斯聯邦外交部防擴散和軍控問題司司長弗拉基米爾·葉爾馬科夫12日也警告說,美國以“衛星遭受威脅”為借口發展天基防御系統的想法十分危險,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空間軍備競賽。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