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流層風場、大氣退偏比等參數是風能源開發供應、航空安全、大型建筑物和重大工程安全設計、城市規劃和防災管理等的重要參數,也是大氣污染物稀釋、擴散、輸送的重要參數。目前,使用基于米氏散射原理的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可以實現從地面到對流層無盲區的大氣參數觀測,并且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大探測范圍等優點,成為國際研究的重點。
目前,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MCT)、美國雷神公司(Raytheon)、日本三菱公司、法國Leosphere公司等相繼開展了理論和實驗研究,并進行了商業化樣機的研制。
國內相干激光雷達主要研究單位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STC)、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CETC27)、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SIOM)、哈爾濱工業大學(HIT)、中國海洋大學(OUC)、北京理工大學(BIT)等。
相干激光雷達研究現狀
全光纖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系統可以分為激光光源模塊、發射接收模塊及后期的信號處理模塊。
相干測風激光雷達的優點:
1)相干探測采取拍頻的方式將后向散射信號放大,理論上信噪比可達到量子噪聲極限;
2)相干激光雷達要求本振光及信號光的波前匹配,因此相干激光雷達對背景噪聲、探測器噪聲具有抑制作用,可實現在無濾波器條件下的連續觀測;
3)相干測風激光雷達無需光學鑒頻器,接收光路簡單,對溫度梯度、應力梯度不敏感;
4)隨著激光波長的增加,單光子能量E0=hν逐漸減小(其中h為普朗克常量),從而導致探測難度增加。與直接探測采用價格昂貴的超導探測器、上轉換探測器等相比,相干探測常采用平衡探測器,縮減了系統成本。
相干激光雷達波長選取時要考慮到:1)大氣透過率;2) 人眼安全,激光增益介質;3)光纖損耗;4)天空背景輻射。
相干激光雷達波長主要集中在1.5 μm和2.0 μm,同時1.5 μm波段為通信波段,各種光器件比較成熟,使得1.5 μm成為目前的主流波段。
氣體相干測風激光雷達
CO2激光器具有高能量轉化效率、穩定的單頻率激光輸出、高能量的脈沖和連續波輸出、大氣透射窗口好、人眼安全的激光波長等特點,被相干雷達系統大規模使用。
第一臺基于連續波(CW)CO2激光器的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由NASA的Huffaker研制成功。1968年,Raytheon和NASA合作對該系統進行升級,解決了大風速情況下系統失能的問題,并用于實現幾百米高空情況下由飛機產生的渦流和大氣邊界層內風場的探測。英格蘭的Vaughan課題組使用基于CW CO2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系統實現了對氣溶膠后向散射的探測。
1970年代,美國雷神公司成功研制出脈沖式CO2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并將其用于商業航班路線上晴空湍流的探測。1984年,NOAA基于10.6 μm的CO2激光雷達,對大氣風場進行了測量,并和風速計、氣球及微波雷達的測量結果進行了比較。
1980年代,為了進一步縮小激光器體積并增加激光器的功率,橫向激勵氣體(TEA)激光器開始被使用,基于TEA技術,激光單脈沖能量可達到100 mJ。1980年代中期,美國的Hardensty課題組及其他機載測風項目的課題組,開始使用單脈沖能量1 J,脈沖重復頻率20 Hz的脈沖式CO2激光器作為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的光源。
美國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Mayor等和加州理工大學的Kavaya等使用波長為9.25 μm和10.6μm的TEA CO2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開展了大氣折射率結構常數、湍流和大氣后向散射參數測量的相關工作。法國國家科學院(CNRS)的Flamant和德國航空太空中心(DLR)的Werner課題組合作進行了基于TEA CO2激光器的機載脈沖式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的研究。
不過,CO2激光器能耗高、體積大、工作環境要求低溫等缺點限制了其發展。
1.06 μm相干激光雷達
隨著Nd:YAG激光器發展,1985年,斯坦福大學的Kane課題組研發了基于Nd:YAG激光器的1.06 μm波長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該系統實現了600 m風場和2.7 km的云層探測。
1988年,Kavaya等研發出了1.06 μm波長的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系統,該雷達實現了3.75 km的水平風場探測距離。
隨后,在美國相干技術公司(CTI)、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MSFC)和NASA蘭利研究中心(LaRC)的共同合作下,該系統的脈沖能量升級為1 J,脈沖重復頻率為10 Hz,在肯尼迪宇航中心(KSC),為發現者號航天飛機發射和著陸過程提供氣象保障,實現了地表到26 km高度的風場探測。考慮到人眼安全,1.06 μm逐漸被1.5 μm和2.0 μm波長取代。
1.5 μm相干激光雷達
2000年以后,得益于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結構更為緊湊、發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1.5 μm波長的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系統成為研究的新熱點。
從第一臺基于CO2激光器的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問世以來,LMCT和CTI就一直在致力于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的研究。
2002年,LMCT發布了基于2.0 μm的WindTracer商用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系統。目前已經升級為基于1.617 μm的Er∶YAG激光器。NASA使用商用WindTracer系統進行了飛機風切變、晴空湍流等探測,于2009年在丹佛國際機場對飛機渦流進行了建模和預測。
由于3 mJ的單脈沖能量導致WindTracer對激光器的性能、光學器件的品質等要求都很高,造成器件的壽命都很短且極易發生損壞,因此系統的適用性差。 NASA研發了基于Er∶Glass光纖激光器的全光纖Windimager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系統。
2010年8月,NCAR的Spuler等基于連續波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在12 km高空進行了飛機前方湍流探測的機載實驗。
2011年,FiberTek公司的Akbulut等進行了湍流和波音747飛機尾流的數值模擬,并使用該公司自己研發的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進行了實際探測。
2016年,FiberTek公司進一步提高了激光雷達的脈沖能量。使用中心波長為1572.3 nm,脈沖能量440 μJ的激光雷達實現了二氧化碳氣體探測。
日本三菱電機有限公司(MEC)
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致力于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的研究工作。
1998年,三菱電機公司的Asaka等使用1.53 μm波長的半導體種子激光器,這是世界上首臺基于1.5 μm人眼安全波長的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
全光纖系統具有結構緊湊、方便組裝和維護、成本低、系統更穩定等諸多優點,因此三菱公司從2002年起開始報道其全光纖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系統的研發成果,完成了機載驗證實驗,并于2003年推出首臺原理樣機。
2006年,又推出了商用的全光纖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系統LR-05FC。2010年,升級之后的LR-08FS系統被用于香港機場。
2012年,Sakimura等使用Er,Yb∶Glass平面波導技術和二級激光放大技術,對出射激光輸出功率進一步放大,實現了超過30 km的水平風場探測距離。
2014年,三菱電機公司又報道了該系統在機載實驗中的結果。在12 km飛行高度時,該系統可以實現大于9 km的水平探測距離,可以用于提前30 s發現飛機前方的晴空湍流。
法國航空航天中心(onERA
2008年,法國航空航天中心(ONERA)首次報道了基于1.5 μm光纖激光器的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 ,并使用該系統進行了飛機尾流的探測。在考慮到光纖的受激布里淵現象之后,ONERA自主研發了摻Er,Yb的光纖激光放大器。
2009年,ONERA對第一代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系統進行了升級,進一步將激光器的脈沖能量提高至120 μJ,實現了飛機尾流的探測。
2014年,通過在大模場面積的光纖中加入應力等方式,ONERA進一步提高了光纖的受激布里淵閾值,在單脈沖能量370μJ的情況下,實現了超過10 km的風場探測距離。
2015年,ONERA通過使用多個光纖放大器并聯,提高了光纖激光器的激光脈沖能量。通過與Leosphere公司合作,該激光器已經應用于WindCube產品中,并進行了災難天氣預測、機場風切變監測等外場實驗。
法國Leosphere,與ONERA和丹麥科技大學(DTU)都有合作關系。其產品分為陸基WindCube系列和風電機艙雷達Windiris系列,廣泛應用于風力發電、航空安全保障、天氣預報、空氣質量監測等。
英國ZephIR公司為英國QinetiQ公司的子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QinetiQ公司就致力于使用光纖激光器替代當時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系統中使用的CO2激光器,并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成功研究了全光纖的連續波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系統,且在2002年成功研究了全光纖的脈沖式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系統,同時與DTU合作,將其系統用在風力發電領域。
葉變換、周期圖算法,到聯合時頻分析等信號處理方法應用,從時間-頻率域刻畫了信號全貌,提高了系統的距離分辨率。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