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上海嘉獎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激光玻璃專家胡麗麗入選

    來源:新民晚報2019-06-03 我要評論(0 )   

    每年的5月30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一場獻給科學工作者的“音樂之聲”——以“愛國情、耀浦江”為主題

    每年的5月30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一場獻給科學工作者的“音樂之聲”——以“愛國情、耀浦江”為主題的2019春季上海科學會堂草坪音樂會暨上海市科技精英評選30周年專場演出,今晚在素有科技工作之家的科學會堂奏響。草坪音樂會上,2019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具體名單附后)揭曉。


    據介紹,為了進一步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榮譽感、自豪感、責任感,2019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的通知》(科協發調字〔2019〕 號),決定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根據文件要求,自4月下旬起,由各地方、各學會、各單位推薦“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選人,經中央宣傳部等上述六家單位綜合推薦情況,組織專家遴選確定10位2019年(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并于7月份舉辦發布儀式。


    為做好上海地區推薦工作,5月初,市委宣傳部、市科技黨委、市科委、市委軍民融合辦、市科協等單位,按照富有先進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則,兼顧不同類別、不同年齡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省(區、市)推薦候選人不超過10名的遴選原則和要求,共同組織推薦、遴選工作,并成立市科協“最美科技工作者”推選學習宣傳活動領導小組。經過各相關單位,市科協所屬學會(協會、研究會)、區科協、基層單位科協的廣泛動員、層層發動、兩輪遴選和公示,最終遴選確定10名2019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并將作為上海地區候選人參與2019年10名(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角逐。


    2019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按姓氏筆畫為序)

    丁奎嶺 (3).jpg

    丁奎嶺 男 1966年3月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

    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先后擔任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結構與功能導向的新物質創制”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共同首席科學家、“分子合成科學卓越中心”主任等。曾任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副所長、所長,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書院院長,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兼任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科協副主席等。主要從事基于有機金屬催化的不對稱反應和綠色化學研究,提出并成功實踐了手性催化劑設計的新概念和新方法,發展了具有特色骨架的新型手性配體與催化劑,并實現產業化。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首屆日本國際有機化學基金會吉田獎(Yoshida Prize)和德國洪堡研究獎(Humboldt Research Award)等國內外獎項,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廣利工作照2.jpg

    王廣利 男 1965年3月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嫦娥四號VLBI測軌分系統總師

    擔任國際地球自轉參數服務指委會(IERS DB)IVS代表,國際天測測地VLBI服務指委會(IVS DB)委員,中國電子學會第一屆脈沖星導航委員會副主任。在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中作為測控系統VLBI測軌分系統總設計師帶領項目團隊攻堅克難,實現多項技術突破,為任務圓滿成功做出了卓越貢獻。2007年榮獲 “我國首次探月工程突出貢獻者稱號”,2013年榮獲“國防科工委探月三期關鍵技術攻關優秀個人”,2014年獲得了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科院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等,并多次得到了國家領導人接見。探月任務期間,有長達八年未回老家;在項目攻堅期,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叮囑家人不要給他打電話;在兒子幼年發燒說想爸爸時,因為項目離不開,他也只能選擇打電話安慰孩子……幾年如一日,做著一個科學家該做的事。

    王恩多-2.jpg

    王恩多 女 1944年11月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化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長

    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類)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并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上海市僑界“十杰”、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稱號、上海市“科普杰出人物獎”、上海市“勞模年度人物”等榮譽。她曾七次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完成和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973”、“863”高技術項目,中國科學院重大和重點項目等30余項研究項目。她曾擔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第十屆執行委員會委員、上海女科學家聯誼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等職務,為婦女事業的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曾任上海市政府參事,直接向市領導建言,解決青年人才發展培養的種種問題。她重視科普工作,多次舉辦科普講座,并首次提出中學生進實驗室的建議。

    華克勤-2.jpg

    華克勤 女 1962年9月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黨委書記、主任醫師

    從醫30載,華克勤始終精進技能、挑戰極限,致力于婦科微創術式創新和改良,術中最大程度為患者保留神經、內分泌及生育功能,提高了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維護了家庭穩定。自2013年成功完成國際首例腹腔鏡下中孕期合并宮頸癌患者保留宮體及胎兒的廣泛宮頸切除術以來,成功助力10多位宮頸癌患者成為母親。她以匠者之心“修補”了女性患者“殘缺”的美,亦成就了自身的美,成為了上海乃至全國婦科微創領域的排頭兵,在婦科腫瘤內分泌、生殖道畸形方面的建樹已居國內外領先水平,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論文50余篇)。除此,她還注重用人文情懷建立新型醫患關系,以正直的醫風獲得了患者的口碑,以高尚的德操獲得了同事贊譽,以豁達賢良獲得了家人肯定。并以自己的行動促進了很多醫療以外的公益善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領軍人才、三八紅旗手標兵、上海市巾幗創新獎、諸多光環籠罩下的她,依舊低調謙和,根植內心的價值觀,讓她的美由內而外。

    孫強 .jpg

    孫強 男 1973年5月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研究員。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組部“萬人計劃” 入選者,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榮獲2018年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為建立和完善非人靈長類轉基因技術,孫強選擇遠離家人和核心城市,在蘇州太湖西山島上搭建神經所的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十年來,他在基地陪猴子和鍛煉新人的時間,遠超過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工作中,即便摔斷了鎖骨,他也要懸著斷臂忍痛堅持把實驗做完才去醫治。在這種對科研的炙熱追求下,他帶領團隊取得了多項突破:優化了非人靈長類輔助生殖技術,建立了非人靈長類轉基因和基因編輯技術,2017年底,在歷盡5年艱辛后,他帶領團隊攻克了非人靈長類體細胞克隆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得到了健康的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其研究成果先后獲得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16年和2018年)、科技盛典2018年度 “CCTV科技創新團隊獎”,中國科學院2018年度“中國科學院年度團隊,“Cell 2018年最佳八篇文章”和“Nature 2018重大科學事件”等多項容易和獎勵。

    微信圖片_20190530172411.jpg

    朱繼懋 男 1937年2月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我國最早從事深潛技術研究的專家之一,長期從事深海潛器及水下工程技術領域的研究與工程實踐,創造了我國深海裝備研發多項第一的記錄。1977年以來共獲個人嘉獎20余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項多項,2004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獎,2017年獲辛一心船舶與海洋工程科技創新獎終身成就獎。他始終站在國際深潛技術的最前沿,突破了萬米級無人潛水器關鍵技術,開創了我國深潛領域多項第一,創造了我國首次使用ROV發現深海熱液黑煙囪的記錄,取得了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成果,獲得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辛一心科技創新獎終身獎。至今日,他仍孜孜不倦地為“全海深無人潛水器”而努力工作。他為中國的深潛事業奉獻了畢生的智慧與才華!

    張玉花工作照—2(公開).jpg

    張玉花 女 1968年10月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型號總設計師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兼副總設計師、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嫦娥六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首次火星探測工程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兼環繞器總指揮、研究員。先后獲得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先進女職工”、國防科工局探月工程三期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研制“優秀個人”、上海市建設工業新高地先進個人、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載人航天先進個人”、航天貢獻獎、“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突出貢獻者”以及“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等榮譽和稱號。參加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通信分系統論證工作,作為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載人航天行政負責人帶隊順利完成了神舟一號~神舟七號飛船靶場試驗與發射任務,全面參加了我國載人二期工程的先行技術工作,參與嫦娥四號任務和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我國首次月球采樣返回等任務,作為專家還參加了我國探月后續論證與深空探測論證等任務。

    楊貴慶-1.jpg

    楊貴慶 男 1966年8月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

    “布袋教授”楊貴慶教授,積極踐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向鄉村“逆行”,每月2次,每次3天,用腳踏遍了黃巖的各個角落。基于黃巖鄉村調查,率先探索和提出中國特色“新鄉土主義”鄉村規劃理論,先后出版《黃巖實踐: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探索》《烏巖頭村——黃巖歷史文化村落再生探索》等系列成果,編制《黃巖區長潭湖地區村莊建設風貌設計技術導則》《黃巖區長潭湖地區村莊建設風貌控制管理辦法研究》,對推動黃巖乃至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將起到有效的理論支撐作用,其實踐理論和經驗被歸納為“鄉村振興工作法”刊登在《國家財經周刊》(2018年4月2日)。其事跡被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和多家國家級媒體報道,特別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教授下鄉”近45分鐘專題報道(2018年8月4日)。因其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方面的特殊貢獻,2018年11月被浙江省臺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首屆“榮譽市民”稱號。

    胡麗麗-1.JPG

    胡麗麗 女 1963年4月

    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黨委委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從事激光玻璃、激光光纖基礎研究及其制備技術研發30余年,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封鎖,攻克了以連續熔煉工藝技術為核心的大尺寸激光釹玻璃批量制備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發明并建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尺寸激光釹玻璃連續熔煉線,實現了大尺寸激光釹玻璃的批量生產和裝置應用。歷經多年持續攻關,帶領團隊研發了多款摻鐿激光光纖,打破了國外公司對我國高功率激光光纖的產品壟斷,為國產光纖激光器裝上了“中國心臟”。作為第一完成人,榮獲上海市2016年度技術發明獎特等獎、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獲第十六屆上海市科技精英,全國“三八”紅旗手、“五一”巾幗獎等稱號。作為上海市人大代表,她積極參政議政,傾聽群眾呼聲,反映民情,長期兼職基層婦女工作。

    黃立 (4).JPG

    黃立 女 1968年2月

    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她出生在軍工家庭,受父母工作的影響,從大學開始就走上一條與艦船柴油機事業結伴而行的軍工科研之路。她先后主持了多型柴油機國產化研制科研項目,在整機總體設計、關鍵零部件設計、樣機研制、試驗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項關鍵技術突破,為我國艦船柴油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追逐光榮夢想,為推動艦船動力裝備跨越式發展,她受命擔任國家重點研制項目總設計師,面對一系列難題,她積極整合國內優勢資源,帶領團隊集智攻關,展示了深厚的專業功底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在她的努力下,一顆動力澎湃的“中國心”正蓄勢待發,未來可期。2019年她被評選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

    轉載請注明出處。

    最美科技工作者激光玻璃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