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是一股神秘的資金。
他們有時候充滿預見性,以滬港通資金為例,去年年底市場一片悲觀之時,滬港通資金便靜悄悄的持續流入,并在年后的反彈中賺得盤滿缽滿。
他們有時候又單純的一根筋,比如大族激光,近兩年不管上證指數如何暴漲暴跌,他們就是一路買買買。
3月28日,外資持有大族激光股份比例達到28.23%,按照規定外資持股不能超過30%,持股比例達到28%就只能賣出。
也就是說,外資竟然把大族激光買爆了!
結果,大族激光只得發一個公告,深港通將暫停接受該股票的買盤,只能賣不能買。
A股中還有類似的狀況嗎?有的。
今天要說的這家公司就是如此,今年開始,外資一路買買買,持股比例由10%一路提升到20%了。
這家公司是華測檢測,主要做第三方檢測與認證服務的。
在檢測這個行業,誕生了市值超過1300億人民幣的全球龍頭SGS,而坐擁全球最大市場的中國,目前還沒有誕生一家比較大的第三方檢測機構。
華測檢測作為國內第三方檢測龍頭,能夠追上SGS嗎?
看營收,華測檢測最近三年和今年Q1分別是16.52億元、21.18億元、26.81億元、5.66億元,同比增長28.30%、28.20%、26.56%、26.23%。
同期歸屬扣非凈利潤,分別是0.80億元、0.85億元、1.69億元、0.28億元,同比增長-52.27%、6.85%、98.15%、183.65%。
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分別是3.63億元、3.49億元、6.84、億元、-0.27億元。
那么問題來了:
1.檢測行業的商業模式是怎樣的?為何小小的瑞士能夠誕生市值高達千億人民幣的巨無霸公司,國內龍頭公司卻市值僅百億?
2.檢測行業的天花板有多高,它的業績增長究竟靠什么?
3.華測檢測2009年即上市,外資為何在今年開始大筆的買入,今年的華測檢測到底發生了什么?
4.華測檢測為何2018年凈利潤爆發?
1
歐美的第三方檢測行業從上個世紀開始發展,并且誕生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公司。
比如瑞士的SGS(瑞士通用公證行)、法國 BVI(必維國際檢驗集團)、英國 Intertek(天祥)、法國 Eurofins(歐陸科技)等。
這些第三方檢測公司,營收都達到了百億級別規模,凈利潤可達20億~40億之間,市值規模則高達六、七百億乃至上千億。
我們主要研究一下全球第三方檢測巨頭SGS。
故事開始于1878年的法國魯昂,歐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一位拉脫維亞移民偶然得知谷物進口商常常為到港的貨物的品質、數量、損耗等問題擔憂。
他向一位奧地利朋友借錢,對到港魯昂的谷物進行檢驗。這項創新服務使谷物進口商的損失大大降低,因此很快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1915年一戰期間,SGS總部從巴黎遷到了中立國瑞士日內瓦。
1939年,收購歐洲的實驗室,擴展到原材料、礦物、金屬的檢測和分析。但是直到1950年,公司80%以上的收入仍然來自農業服務。
1955年,公司開始多元化擴張,在工業機器、石油、天然氣和化學服務等方面展開業務。
目前,SGS涵蓋9大業務板塊,服務于11條行業主線,包括農產和食品、消費品和零售、化學領域、工業制造、建筑、生命科學等。
1985年,公司股票首次在瑞士證券交易所 (SWX) 上市,到今天成長為股價高達2522瑞士法郎。
2
SGS為什么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這里就與檢測行業的特性有關了,檢測行業是一個有巨大發展空間的行業,天生具有培育大企業的土壤。
生產商為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會公布其產品的性能指標以證明其品質優良,需要檢測。
政府基于產業結構升級、改善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等方面因素,會對某類產品出臺涉及質量、安全、環保等的國家或行業標準,要求供應商產品必須達到該標準方可銷售。
消費者選購商品時,會通過比較各商品性能,以及出具該檢測結果的檢測機構的市場公信力而作出選擇。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檢測的需求廣泛,同時客戶也來自各個方面、非常分散。
檢測行業的下游客戶非常分散,客戶多而且頻率高。以華測檢測為例,2018年前五大客戶營收合計占比僅有6.46%。
產品的種類多,各方面也都需要一個公正的第三方提供檢測結果,形成了檢測行業客戶分散的格局。
如果要覆蓋這么多客戶,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地方的客戶,那么需要建立廣泛的銷售渠道,提供豐富的產品線,在核心區域需要建設專業的實驗室。
檢測工作對于工作環境、技術水平和設備先進性等方面的要求較高,需要專業的設備。一般需要客戶送樣或者檢測機構到現場采樣,然后在實驗室用專業儀器設備完成檢測。
距離的遠近影響送樣、采樣成本,使得檢測服務具有一定區域性。要覆蓋更多的客戶,就需要建立足夠多的檢測實驗室。
SGS成功的最大秘訣,就是通過不斷新建或者并購實驗室,在全球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網絡。
這是2000年-2017年期間公司并購的項目個數,每一年都有并購,近6年每年的并購公司家數都超過10家。
要快速進入新的市場、新的領域,擴張新業務,并購是一個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同時正是由于檢測公司客戶分散,對下游有很強的議價權。
大的檢測公司一般實行先付款后服務的收款政策,客戶支付檢測費后,公司方發送檢測報告。大客戶的結算周期也不長。
所以擁有良好的現金流,這也是并購這種模式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除了并購,它也在不斷投入資金自建實驗室。
SGS的資本開支一直在不斷增加,用于實驗室建設和相關設備的投入。
在通過并購建立起規模之后,第二步就是形成公信力。規模大不一定有公信力,但要形成公信力必須要有一定的規模。
公信力是檢測機構發展的生命所在,只能經過市場長期考驗逐漸建立起來。
好比SGS宣傳中講到,在1878年就開始進行檢測業務,一直把誠信作為公司經營的基石。
而在后期,就可以通過加強研發能力,參與相關行業標準的制定。
SGS在全球擁有超過97000名員工,2600多個分支機構和實驗室,構成了全球性的服務網絡,2018年營收高達67億瑞士法郎。
3
以上就是SGS發展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我們回到華測檢測上面。
這是華測檢測2010年以來營收及歸屬扣非凈利潤走勢圖:
從2010年上市時營收為3.56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26.8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25.15%。
它的營收變化比較均衡,沒有太大的波動,維持在每年20%~30%左右。
但是非常明顯,歸屬扣非凈利潤、毛利率、ROE等指標變化波動都很大。
公司上市以來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10年到2013年,穩定增長階段。扣非凈利潤變動與營收變動大致一致,毛利率與凈利率保持穩定。
第二個階段:2014年到2017年,下滑階段。這段時間營收雖然在增長,但是扣非凈利潤、ROE出現反向變動。
第三階段:2018年到2019年,逆勢增長階段。營收仍然保持平穩,但是凈利潤卻爆發了。毛利率下滑趨勢停止,凈利率開始小幅回升,ROE也有所回升。
我們重點關注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為何營收與其它多項指標出現不匹配的情況。
總體而言,2014-2017年期間,華測檢測ROE的下滑和凈利率高度相關。
在這期間,毛利率由58.09%下滑至44.37%,下降了13.75pct,凈利率從16.06%下降至6.5%,下降了9.56pct。
營收結構的變化讓毛利率產生很大的改變。
2014-2017期間,華測檢測的生命科學檢測、工業品檢測業務營收占比提升。
生命科學檢測業務的營收占比由40.19%提升至48.41%,工業品檢測業務營收占比由11.11%提升至20.37%。
生命科學檢測業務、工業品檢測業務合計占比由51.3%提升至68.78%。
而貿易保障檢測、消費品檢測業務占比下滑。兩者營收占比由48.7%下降至31.22%。
從2013年開始,公司進行了長達 5年的業務擴張,重點布局了國內極具爆發潛力的食品安全和環境檢測領域,逐步形成全國性業務布局。
從分產品毛利率變動來看,貿易保障檢測毛利率最高,消費品檢測業務毛利率次之。這兩個高毛利率業務占比下降,是導致整體毛利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貿易保障檢測、消費品測試是公司的傳統項目,因而毛利率較高。這兩項業務的毛利率、營收增長相對穩定,只不過生命科學檢測、工業品測試增長更快,所以傳統項目的比重有所下降。
生命科學檢測,包括環境檢測、食品檢測、醫療衛生檢測等。從這些領域就能判斷這塊市場空間巨大。
大家對居住的環境越來越關注,對食品、醫療衛生安全的關注度愈來愈高。
今年4月22日,華測檢測與阿里巴巴合作發布《可食用類產品違禁添加技術規范》。對淘寶、天貓等在內的阿里巴巴旗下各類網絡商品交易平臺的商品,提供質量判斷標準。
在2014-2017期間,華測檢測通過設立、并購了一批檢測室。檢測室數量由2014年的69個增加至130個,檢測室數量接近翻倍。
華測建成了完整的檢測網絡,成為國內產品線最齊全的檢測公司。
增加了新的檢測室,檢測人員也要同期配置。員工人數從3500人左右,增加至7500人。
檢測室、設備、人員都是一次性投入的,但這些新配置的檢測室,并不會馬上產生效益。
而且,一個新的檢測室建設完成之后,檢測量并不能馬上提升至正常水平,它也有一個爬坡的過程。
2014年-2017期間,華測在瘋狂的跑馬圈地,進行了大量的并購。但是短期并沒有給它帶來很大的利潤,反而因為成本增加造成利潤大幅下滑。
所以這些新的投入,導致了毛利率的一路走低。
4
2018年6月,華測檢測迎來了一個新總裁:申屠獻忠。
這位新總裁不簡單,1990年大學畢業后,他就進入了SGS。20多年里,他從最基層的檢驗員做起,經過業務主管、分公司經理、業務運營經理、市場營銷經理、業務總監,到中國區執行總裁,中國區總裁,全球執行副總裁等職位。
可以說,申屠獻忠見證了第三方檢測認證行業和SGS在中國的整個發展歷程,是國內檢測行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而華測檢測這邊,自2013年以來,經過5年的長期投入,讓公司成為國內少有的具備跨區域、跨行業經營能力的綜合檢測公司。
新總裁上任后,減少了并購和在實驗室方面的新投入,把精力放在提高消化前期并購的產能上面。
他轉變了考核方式,制定更加精細化的經營目標,突出利潤導向,注重效益和結構優化,更加突出增長的質量。
與SGS相比,華測檢測的產能利用率、人均產出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華測檢測人均產出約30萬左右,SGS人均產出達45萬元左右,其它國際檢測巨頭人均產出也在50萬左右。
2018年12月,華測檢測發布了股權激勵計劃。
這個激勵計劃 3 個行權期的行權條件,分別是 2018、2019 年歸母凈利潤達 2.4億元、3 億元,2020 年歸母凈利潤達 3.6 億元或 2018-2020 年累計歸母凈利潤達10億元,對應三年利潤增速分別為79%、25%和 20%。
通過改革,讓公司的運營效率很快得到提升。
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26.78億元,同比增長26.43%;實現歸母凈利潤2.7億元,同比增長 101.63%。
2019年一季度,歸母凈利潤4538萬元,相比上年同期虧損,公司年度與季度業績均創歷史新高。
營收依然保持平穩增長,但是運營效率大大提升。凈利率、資產周轉率開始觸底回升,凈利率由2017年的6.5%提高至8.54%。
現金流也大幅改善,根據2018年年報,經營性活動現金流凈額達到6.84億元,凈現比達到史無前例的2.41。
此時,蟄伏多年的華測檢測,終于迎來業績的反轉時刻,并正瞄準全球龍頭SGS,大步向前。
投資充滿著風險,我們不能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
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