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王志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仕省 深圳報道
科創板成了資本市場最熱的風口,結果會不會泥沙俱下?
6月27日,專業從事精密激光焊接的設備制造商深圳市聯贏激光股份有限公司 (下稱“聯贏激光”)向上交所科創板遞交了招股說明書。但《華夏時報》記者調查了解到,除了面臨業績出現下滑外,褪去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后,聯贏激光的真實盈利能力要打一半以上的折扣。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激光加工設備,在未來制造業精細加工領域,以及制造業轉型升級方面都可能會有廣闊的前景;但中國企業大多還集中在中低端領域,缺乏高端核心技術。因此,也就難以擺脫中低端重復競爭的現實。
事實上,在激光設備核心器件方面,目前仍是海外公司握有主導權,尤以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為最甚。這也導致了中國這一行業內公司對該部分高功率器件的需求較為依賴進口,使得產品整體附加值較小,競爭力較弱。
真實盈利能力折扣過半?
聯贏激光成立于2005年9月,前身為深圳市聯贏激光設備有限公司;6年后,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成功于新三板掛牌。其實際控制人韓金龍 、牛增強分別直接持有公司12.69%、5.65%的股權。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9年4月末,聯贏科技股東中的契約型基金、信托計劃、資產管理計劃等“三類股東”有33家,合計持股6.6169%。
聯贏激光主營業務為從事精密激光焊接機及激光焊接成套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產品主要應用于動力電池、汽車制造和五金家電等制造業領域。
2016年-2018年,聯贏激光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16億元、7.28億元和9.81億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871.52萬元、8835.5萬元和8334.06萬元。但2017年、2018年營收增幅同比分別為74.86%、34.84%,增速放緩;凈利潤方面也是如此,2017年的增速放緩至28.57%后,出現了近5年來業績的首次下滑,跌幅為5.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時期內,聯贏激光收到的稅收優惠分別為2305.77萬元、4737.37萬元和4389.39萬元,相應在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中占比為33.55%、53.62%和52.67%,這也說明聯贏激光在過去兩年有超過一半的盈利是來自于稅收優惠。此外,2016年該公司還另有1826.49萬元的收入來自于政府補助,這部分收入與稅收優惠合計在凈利潤中的占比高達74.58%。
如此算來,聯贏激光的真實盈利能力,至少要折扣過半以上。
減產背后的銷量下滑
從主營業務收入構成來看,激光焊接成套設備業務是最主要來源。2016年-2018年,該業務分別實現收入31339.09萬元、52502.16萬元和79507.98萬元,在主營業務收入中的占比為78.64%、75.31%和83.92%。但同期內,這一業務的相應成本為16863.27萬元、30460.49萬元和55151.06萬元,過去兩年分別上漲了80.63%、81.06%,遠高于其收入漲幅(相應數值為67.53%和51.44%)。
在上述時期內,激光焊接成套設備的毛利率分別為46.19%、41.98%和30.63%,逐年下探,整體下滑了15.56個百分點。對此,聯贏激光在其招股書把這歸結為“大客戶議價能力較強”。
激光器及激光焊接機、工作臺是聯贏激光另外兩大業務。過去的3年,前者分別實現收入6494.91萬元、8543.17萬元和6305.19萬元,在主營業務收入中的占比為16.3%、12.25%和6.66% 。不難發現,在對主營業務收入的貢獻連年下滑的同時,2018年該業務的收入也下滑了35.49%。后者分別實現收入900.1萬元、6278.55萬元和5922.83萬元,相應在主營業務收入中的占比為2.26%、9.01%和6.25%。
激光焊接成套設備是由是由若干個激光焊接機(激光器)與若干個工作臺組成。從產品產能來看,盡管2018年后兩者的產銷率分別高達102.6%、114.1%,但靚麗的數字也難掩其產量出現下滑這一事實(分別下滑24.68%和30.24%)。而在這之前的2016年,激光器及激光焊接機、工作臺的產銷率僅為85.3%、69.63%。從數據可以看出,減少產量與其不大盡如人意的產銷率關系莫大。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產品來劃分的話,2018年聯贏激光激光焊接成套設備、激光器及激光焊接機的銷量分別下滑了18.07%、28.39%。
此外,過去的3年,聯贏激光前五大客戶銷售額占比分別為30.76%、38.59%和47.9%,攀升較快,也反映了公司對大客戶依賴在提升;其中,單2018年,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采購額就達21479.44萬元,占比21.89% ,位居第一。
全資子公司多數虧損
聯贏激光處于專用設備制造業的細分子行業激光加工設備制造業,是技術密集型行業。聯贏激光在招股書中也表示:“主要依靠核心技術開展生產經營”。但在過去的3年,聯贏激光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240.04萬元、4485.24萬元和5111.63萬元,相應在營收中占比為7.78%、6.16%和5.21%,呈現逐年下滑態勢。
據聯贏激光招股書披露,同行業的大族激光這一數值分別為8.23%、7.45%和9%,贏合科技的為5.85%、6.49%和6%。自2017年以來,聯贏科技的研發投入比已低于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
另一方面,聯贏激光的現金流表現并不好,并且在逐步惡化。2016年-2018年,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5880.87萬元、-6568.7萬元和-19203.6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聯贏激光的資產負債率在2014年-2017年一直呈現上升趨勢,由最初的51.26%一路飆升至72.11%。但在2018年,其資產負債率卻急速回落至51.22%,為近5年來最低。
對此,沈萌認為,負債率不斷增高,也說明了企業營收現金流入狀況不甚理想,加上不斷繼續投入,對資金的需求明顯。2018年負債率下降,應該是為了備戰科創板而引入了新的投資者和新的資金,因為不太可能會有債主豁免其債務。
聯贏激光旗下有聯贏軟件、惠州聯贏、聯贏科技、江蘇聯贏4家全資子公司和“UW JAPAN”1家控股子公司。過去的一年里,有3家全資子公司出現虧損。除了聯贏軟件實現盈利585.87萬元外,惠州聯贏、聯贏科技、江蘇聯贏分別虧損19.4萬元、115.91萬元和1425.44萬元。
由于聯贏激光并未在其招股書中披露聯贏科技和惠州聯贏的營收,其具體狀況如何?《華夏時報》記者已發采訪函至上市公司,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凈利率腰斬
2018年,聯贏激光在動力電池、汽車及五金、消費電子等領域的收入分別達到75632.8萬元、7809.34萬元、7786.72萬元,在主營業務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79.83%、8.24%、8.22%。將時間再往前推兩年,聯贏激光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收入分別為21570萬元、44095.71萬元,相應占比為54.13%、63.25%。不難看出,聯贏激光的主營業務收入對動力電池行業更加依賴。
而該行業受國家新能源產業政策的影響較明顯,近年來,國家對其補貼政策進行一系列調整,補貼力度有一定程度的減弱,并逐步提高了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技術門檻要求,降低中央及地方補貼的標準與上限。對此,聯贏激光在其招股書中表示:“新能源補貼政策的逐步退坡,會給新能源汽車企業、動力電池企業帶來一定程度的資金壓力,并通過產業鏈條傳導至動力電池設備供應商,從而對公司經營業績、銷售回款情況造成不利的影響。”
這也導致了聯贏激光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客戶資金相對緊張,進而采用票據代替現金進行結算,使得公司應收票據余額不斷增加,資金回籠緩慢。2016年-2018年,聯贏激光的應收票據賬面價值分別為2858.79萬元、 8240.28萬元和19416.83萬元,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13135.11萬元、23945.61萬元和30363.18萬元,兩者合計占同期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38.43%、44.23%、50.73%,呈現逐年遞增趨勢。這也意味著聯贏激光面臨的壞賬損失風險被進一步加碼。
此外,在上述時期內,聯贏激光的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49489.14萬元、87740.77萬元和71121.18萬,在流動資產中占比分別為61.44%、64.89%和45.85%。存貨余額維持在較高水平,運營資金被大量占用,資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2016年-2018年,聯贏激光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8.34%、44.33%、33.48%,一路走低,整體下滑14.86個百分點。同期內,相應行業平均值為35.54%、37.37%和35.85%,較為穩定。從上述數據對比中可以明顯發現,2018年聯贏激光毛利率已經低于行業平均值,與之前遠高于的境況全然兩種場景。聯贏激光把毛利率的逐年下降歸結為“受產品結構、市場競爭及客戶議價能力等因素影響”。
期間,聯贏激光的銷售凈利率分別為16.51%、12.14%和8.49%。2018年相較2016年,已是腰斬。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