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產業資訊

    廣東憑什么30年來經濟總量領跑全國?

    來源:國是直通車2019-07-17 我要評論(0 )   

    南嶺以南,南海之濱,是廣東。它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2018年GDP達到9.7萬億元,近30年連續位居全國第一,經濟總量比肩西班牙。在

    南嶺以南,南海之濱,是廣東。

    它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2018年GDP達到9.7萬億元,近30年連續位居全國第一,經濟總量比肩西班牙。在全球國家中,可以排到13位。

    它是世界級制造業基地,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75萬家,基本建成門類較為齊全、配套相對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

    它是亞太重要交通中心,擁有通達全國和東盟的快速鐵路網、高速鐵路網,港口密集度和吞吐量居世界前列。

    雨后濃霧纏繞的“小蠻腰”。中新社記者 姬東 攝

    而70年前,廣東只是一個落后的邊陲省份。70年間,廣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GDP增長4778倍

    新中國成立之初,廣東還是一個比較貧困的省份,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1949年,廣東全省生產總值只有20.3億元。

    廣東老照片:僑鄉風貌。中新社發 廣東分社 攝

    搭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從1978年開始,廣東經濟迎來了飛速發展,并吸引了全國各地人員南下,尋找發展機會。“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是當時最為流行的一句話。“廣東”一度成為中國經濟發達的代名詞。

    1978年,廣東GDP總量達到185.57億元,在全國排名第五。排第一的是上海,第二名是江蘇,第三名是遼寧,第四名是山東。

    圖片來源:廣東省統計局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后,廣東和江蘇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兩顆璀璨明星。兩者的GDP常常不相上下,曾經還上演過“粵蘇爭霸”。

    不過,廣東自1989年接替江蘇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后,已連續30年經濟總量位居全國首位。江蘇甩掉山東后,也站穩了全國經濟總量第二的位置。

    廣州天河中央商務區、珠江及廣州塔。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數據顯示,1978年至今,廣東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6%,比同期全國平均增速快3.1個百分點,比世界平均增速快9.7個百分點。70年來,廣東GDP增長了4778倍。

    按照2018年平均匯率約6.6折算,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約1.47萬億美元,超過了新加坡、西班牙、荷蘭、瑞士以及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

    廣州天河中央商務區高樓林立。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廣東2035:發展趨勢與戰略研究》預計,到2035年,廣東GDP將陸續實現對韓國、俄羅斯、加拿大、意大利、巴西、法國、英國等國家的趕超,提升至相當于全球第6位經濟體。

    深圳CBD夜景。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伴隨經濟的發展,廣東人口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2018年年末,廣東省常住人口 11346.00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 177 萬人,增幅連續兩年超江蘇、山東、浙江三省之和。

    世界級制造業基地

    從落后邊陲省份成為世界級制造業基地,廣東的蛻變從東莞開始。

    改革開放初期,隨著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以及“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的設立,以深圳、東莞為代表的珠三角東部成為香港加工業的外遷地。

    新會會城服裝廠。中新社發 廣東分社 攝

    據《大公報》報道,1978年,四十多歲的香港信孚手袋廠老板張子彌來到東莞,并簽下300萬的合同訂單,成為內地改革開放引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企業的第一人, 并為東莞成為“世界工廠”埋下了伏筆。

    “三來一補”是中國內地在改革開放初期嘗試性地創立的一種發展對外貿易的企業組織形式,主要由外商提供設備、原材料、來樣,并負責全部產品的外銷,由中國企業提供土地、廠房、勞力。

    該模式的誕生,揭開了東莞利用外來資金的序幕。一句“東莞塞車,全球缺貨”,可以窺探東莞制造業曾經在世界的地位。

    外來工暢夜游珠江。中新社記者 劉衛勇 攝

    隨著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逐漸完成工業化,廣東開始進入高級工化業、城市化、國際化的新發展里程。

    深圳鹽田港。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省三次產業結構比重已由1949年的60:12.9:27.1提升到4.0:41.8:54.2。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 9.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 31.5%;先進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 56.4%。

    中新社記者 鄭志珣 攝

    廣州港南沙汽車碼頭2018年商品車裝卸量歷史性突破100萬輛。

    從傳統制造業到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汽車、智能家電、機器人等先進制造業,廣東已基本建成門類較為齊全、配套相對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

    亞太重要交通中心

    1949年,廣東省沒有一條可貫通一個地區的公路。截至2018年末,廣東公路通車里程已達21.8 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9003公里,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

    廣東高速公路。中新社記者 岳路建 攝

    作為中國名副其實的高速公路第一大省,廣東省已經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并且即將“市市通高鐵”。截至2018年年末,廣東高鐵客運量占全部鐵路客運量的比重已經達到 67.4%。

    去年,廣深港高鐵開通,而且實行“一地兩檢”,香港到廣州只要47分鐘,而過去從廣州到香港,開車經常需要四個多小時。

    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2018年9月23日,廣州南站始發、前往香港西九龍站的G6501次高鐵列車停靠在廣州南站站臺上。

    此外,廣東還建設形成了以廣州新白云機場為樞紐,深圳機場為干線,湛江、汕頭、梅州、珠海等機場為支線的民航運輸格局,機場分布密度為全國之最。

    其中,白云機場客運量接近7000萬人次,深圳機場客運量也超過了4500萬人次。

    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2017年12月26日,廣州白云機場正式對外宣布年旅客吞吐量突破6500萬人次。

    在橋梁建設方面,廣東橋梁也為中國橋梁發展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8年10月24日,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2019年4月2日,世界第一跨度鋼箱梁懸索橋——南沙大橋正式建成通車。一系列跨江通道的建成,打通了珠江東西兩岸主動脈。

    港珠澳大橋。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在港口建設方面,廣東重點加強廣州、深圳、汕頭、湛江和珠海五個樞紐港口建設,港口密集度和吞吐量居世界前列。

    2018年,廣東省建成億噸大港6個,港口貨物吞吐量21億噸,珠三角港口群集裝箱年吞吐量達6167萬標箱,居世界第一。

    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2019年3月22日,廣東茂名港博賀新港區建成投用,年吞吐能力超億噸。

    目前,廣東已成為我國乃至亞太地區重要的交通中心,并可望在我國南方形成以廣州為中心,快速通達全國各地乃至東亞、東盟、南亞等地區的立體交通網絡。

    來源:國是直通車

    作者:孫秋霞

    轉載請注明出處。

    廣東經濟發展制造業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相關文章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