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康得新事件被證監會調查的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目前其服務的多個IPO、定增、可轉債項目均被叫停,其中就包括鋰電設備企業光大激光的IPO項目。值得一提的是,7月5日,光大激光才在證監會官網披露了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以下簡稱招股書),此次IPO中止距其招股書披露不到一個月。
根據招股書,光大激光擬募資5.83億元,用于自動化裝備生產基地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項目以及補充營運資金等。雖然因“踩雷”瑞華中止IPO,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研究招股書發現,其自身存在多重隱患:應收賬款居高不下、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量凈額連續三年為負、毛利率低于同行,甚至為了贏得客戶主動降低項目投標毛利率。此外,光大激光身上還有區別于行業的“個性”:2016年業績主要依靠政府補助才轉虧為盈,2018年與銀隆新能源1.05億元的設備合同遭到了退貨處理……
在動力電池行業馬太效應“催化”之下,鋰電設備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8個月前,大族激光副總裁黃祥虎曾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直言,目前鋰電設備競爭空前激烈,設備本身成本高毛利低,低價競爭在行業內比較普遍,資金風險壓力將會越來越大,可能會出現有些企業不賺錢。
黃祥虎提及的問題,如今在光大激光身上一一顯現。
增值稅即征即退金額畸高
根據光大激光招股書,2016年、2017年及2018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06億元、4.25億元及6.0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51.11萬元、3695.84萬元及5148.27萬元,扣非凈利潤分別為1703.46萬元、3272.35萬元及4924.92萬元。尤其是在2017年,公司營收同比增長38.89%,但凈利潤同比增長了近14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6年~2018年,光大激光的營業利潤分別為-1068.54萬元、3789.66萬元及5453.38萬元。
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之所以2016年公司的凈利潤為正,在于光大激光在該年度收到了多筆總計1228.94萬元的政府補助,并將其計入營業外收入,而在2017年和2018年,光大激光則按照新會計準則要求將部分政府補助計入其他收益,分別為1255.01萬元和2099.37萬元。記者計算發現,2016年度~2018年度,上述政府補助分別占光大激光凈利潤的489.4%、33.96%、40.78%。
若扣除計入營業外收入的1228.94萬元的政府補助,光大激光2016年凈利潤應為虧損。具體來看,在1228.94萬元的政府補助中,金額最大的一筆來自國家稅務局875.24萬元的“軟件增值稅即征即退”,緊隨其后的是深圳市經信委121萬元的“動力電池模組及PACK成套智能制造設”項目。
有財稅專家告訴記者,國務院對軟件行業有增值稅即征即退的優惠政策,而軟件企業一般可以直接申請高新技術企業,再享受所得稅減免的政策優惠,因此,即使公司銷售額和利潤率很高,也只需繳納很少的稅金。
光大激光在招股書中指出,公司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子公司光大軟件“兩免三減半”企業所得稅優惠、軟件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等優惠政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光大激光子公司光大軟件成立于2015年4月,主要為光大激光提供軟件開發服務,2018年的凈利潤高達2140.26萬元。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光大激光享受稅收優惠金額分別為1510.18萬元、1590.27萬元和2160.50萬元,占當期利潤總額的比例分別為839.22%、42.19%和40.15%。其中,軟件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的金額分別為875.24萬元、973.36萬元和1801.10萬元,呈大幅增長態勢,分別占當期利潤總額的486.38%、25.83%、33.24%。
圖片來源:招股書(申報稿)截圖
隨后,記者查閱先導智能、贏合科技等其它可比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發現,贏合科技在2017年及2018年享受的增值稅即征即退分別為2282.49萬元和2962.01萬元,分別占當期利潤總額的9.09%及7.89%;先導智能在2017年及2018年享受的增值稅即征即退分別為9542.87萬元、1.21億元,分別占當期利潤總額的15.3%、14.42%。
由此可見,2017年及2018年,雖然光大激光軟件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金額小于贏合科技和先導智能,但這兩家公司的利潤總額均遠高于光大激光,相較之下,光大激光增值稅即征即退金額在當期利潤總額中的占比要高出許多。
對此,光大激光在招股書只是簡單解釋稱,公司獲得的稅收優惠金額占當期凈利潤比例較高,同時公司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具備行業普遍性,相關政策具有持續性,與公司經營業務密切相關,屬于公司的經常性所得,公司對稅收優惠不存在嚴重依賴。
億元訂單遭成都銀隆退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作為一家非標設備制造企業,光大激光主要生產的是定制化產品,具有較強的專用性。這就意味著,如果客戶不能按照合同約定購買公司產品,企業可能發生存貨滯銷和跌價的風險。而銀隆新能源的退貨風波,便是現階段光大激光不得不面對的最大風險。
光大激光在招股書中特別提到,2018年7月,公司與成都市銀隆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成都銀隆)達成協議,終止雙方于2017年6月簽署的設備購銷協議(合同含稅金額為1.05億元),合同標的物兩條模組PACK生產線做退貨處理,截至招股書簽署日,上述貨物尚未完全退回。
光大激光解釋稱,公司2018年末發出商品余額較高,主要系成都銀隆因其自身經營狀況,擬退回已發貨的2條模組PACK自動化生產線,存貨余額為5695.26萬元。光大激光坦言,公司將成都銀隆兩條生產線納入發出商品核算,已按照謹慎性原則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如公司不能及時出售或處理,可能會發生進一步的資產減值損失,對公司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和2017年,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力裝備)分別位居光大激光第二大、第一大客戶,公司對其銷售收入分別為4725.64萬元、6984.53萬元。
另外,報告期各期末,在光大激光應收賬款前五大客戶名單中,格力裝備分別位居第二、第一、第二大客戶,金額分別為3450.30萬元、5402.33萬元和5373.29萬(賬齡1至2兩年)+243萬元(1年以內),占應收賬款總額的比例分別為21.76%、23.87%、15.82%(賬齡1至2年)+0.72%(1年以內)。
客戶格力裝備幫銀隆采購?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解到,光大激光向格力裝備銷售鋰電設備,但其背后真正的客戶或為銀隆新能源。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自從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入股銀隆新能源以來,每年格力方面與銀隆公司都會發生較大金額的關聯交易,子公司格力裝備會幫助銀隆新能源對外采購鋰電設備。但光大激光在招股書中對格力裝備與銀隆新能源的關系并未提及,事實上,早前科恒股份發布的多份交易公告、聯贏激光披露的科創板招股書(申報稿)等均可證明一二。
2017年4月,科恒股份子公司浩能科技與格力裝備簽訂了兩份鋰電設備的《采購合同》,總價3.72億元(含稅);2017年9月,浩能科技陸續將合同設備運送到格力裝備指定的場所(天津銀隆和成都銀隆),并于2017年年底前完成了安裝調試工作,但由于設備使用方(天津銀隆和成都銀隆)經營情況不及預期,產線投產計劃停滯,生產處于不正常狀態,因此,格力裝備對浩能科技上述合同所涉設備的驗收工作也相應延后。
2018年10月,科恒股份公告稱,子公司浩能科技與格力裝備此前簽訂的兩份采購合同,雙方協商采購總價由3.72億元(含稅)變更為2.77億元(含稅),主要是因為考慮到銀隆公司目前整體的經營現狀,其已不具備正常投產的條件,如維持原先合同條款,合同難以執行。
而同樣的問題也曾在聯贏激光身上上演。
“據我判斷,銀隆之所以通過格力裝備對外采購鋰電設備,在于格力的議價能力會相對高一些,而且格力與銀隆之間再進行交易,也可從中再進行一定的利潤調節。”有行業人士向記者如此分析相關交易背后的緣由。
在今年的股東大會上,格力電器方面曾對外表示,目前沒有投資銀隆的計劃,在經歷股權之爭后,銀隆當前經營情況依舊未知,光大激光對格力裝備的應收賬款能否如期收回,尤其是還有一筆賬齡超過1年的5373.29萬元應收賬款,均未可知。
而光大激光在招股書中這樣表示,應收賬款前五大單位均為國內知名鋰電池生產廠商或設備廠商,具有較高的資信水平和償債能力,發生壞賬的風險較小。
圖片來源:招股書(申報稿)截圖
“銀隆的案例已經表明了當大客戶自身發生重大經營困難時,企業的各項財務指標將被‘殃及’。再加上,鋰電設備行業超長的營業周期,進一步加大了各項財務風險的可能性。”上述行業人士表示。
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智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最終客戶的狀況不必然影響公司穩健運營,公司業績不會因該銷售渠道而出現業績大幅波動的風險,擬IPO企業可以不披露最終客戶的情況。反之,如果最終客戶采購額占擬IPO企業當年銷售額的比重比較高,而該最終客戶是否持續采購存在不確定性,這種情況下,擬IPO企業應當如實披露風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