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這個時候曾經發生過一件趣事,當時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3882.1億元,同比增長17.2%。不過,部分有心的財經媒體卻發現2017年同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為36337.5億元。
顯然,2017年上半年的利潤總額比2018年要高出不少,但為何2018年卻是同比增長呢?當即便有人質疑國家統計局數據造假,畢竟這是小孩子都能懂的簡單數學問題。不過,筆者當時很快就弄明白了問題的關鍵。
首先,以國家統計局的專業水準,定然不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其次,數據上也確實不對勁;那么問題最終的落腳點就轉移到了“規模以上企業”這個關鍵詞身上。實際上,國家統計局關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認定是有一定標準的,一般是以年營業收入達到一定規模才能被稱為規模以上企業。
這樣問題就解釋的通了,也就是說,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數量相比2017年可能有所減少,導致利潤總額下降。但是,按照相同口徑的要求來進行統計的話,2018年進入規模以上名單的個工業企業,其實際利潤也的確實現了同比增長。
這件事當時在財經圈子引發了熱議,也鬧出不少笑話。筆者在這里舊事重提,也不是為了炒剩飯,只是當時有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數量會下降?
筆者搜腸刮肚地回憶了當時的背景,大致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供給側改革。近幾年來,全國各地都在響應中央的號召,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尤其是在2018年,疊加著“去產能”和“去杠桿”的雙管齊下,不少中小型企業因此倒閉,其中占絕大多數的就是低端制造業。
事實上,在很多人眼里低端制造業就像是洪水猛獸,是必然要被淘汰的,似乎其存在就是一種原罪。現在很多年輕人,寧愿冒著日曬雨淋去送外賣,也不愿意走進工廠去從事低端制造業,或是嫌棄工資太低,或是覺得工作太累,或是反感其單調乏味。除此之外,社會輿論也對低端制造業棄如敝履。諸如浪費資源、環境污染、血汗工廠等罪名,一安一個準。
因此,許多地方政府的要員們都在想方設法地引進高端制造業,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期實現產業轉型,摘掉低端帽子,但是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有些地方,興建了一大批的工業園區,最后卻淪為圈地占地的工具;有些地方,大力扶持所謂的新興制造業,但實際上卻是扎堆的騙補、騙貸。剩下的低端制造企業,要么關門倒閉,要么干脆外遷,地方經濟逐步走向空心化。
低端制造業的消亡,往往被冠以產業轉移的名義,在領導們看來這或許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但是,筆者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事實上,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如果低端制造業進一步收縮,首先就會導致一個嚴重的后果,那就是失業問題。在年輕一代看來,這或許不是問題,畢竟工作可以再找,失業了還能再就業。從城市高階層人士的角度來講,那就更不必擔憂了,因為他們都是有產階層,社會的話語權也大多掌握在他們手中。因此,我們往往會輕視這一問題。
然而,真正的隱憂總是躲藏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比如人口素質結構。根據統計數字顯示,截止到2018年末,我國人口中本科生以上學歷占比不足5%,專科學歷人口占比不足4%,而高中學歷人口的占比也低于20%。也就是說,我國人口中的絕大多數人學歷都在中學以下,而這些人大多數分布于三線以下城市和廣大鄉村地區。
筆者相信,這絕對是一個反常識的結論。因為絕大多數讀者在談到這一問題時,都會習慣性地代入到自身的生活環境中,似乎周圍人都是高學歷人群,就業能力和適應性都是極強的。
然而,我們無法忽略的是,中國還存在著數量龐大的低素質就業人群。他們的工作技能和學習能力遠不如高知群體,對于社會的適應性也比不上年輕一代。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從事著簡單勞動,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制造業。如若他們失去了工作機會,對于社會的沖擊力是可想而知的。
要知道,我國近三十年來已經盡力了一輪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大量的農業人口流入非農領域。如果制造業凋零,他們可能無法繼續留在城市,但是在失去土地之后,這些人也早已回不去了,這個問題很嚴峻。要知道,城市化是不可逆的——這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逆城市化概念不同。前者屬于生存困境下的被迫回流,但是返鄉之后卻已無生存基礎;而后者則是自發性的選擇,是有產階層對于生活方式的選擇,這無礙于他們的生存基礎——握慣了錘子的工人沒辦法轉身再拿起鐮刀,而現代的集約化農業也沒法像小農經濟時代那樣,容納下如此龐大的就業人口。
除此以外,我們還應該認識到,中低端制造業并非全不可取。從各國產業升級的歷史進程來看,中低端制造業的規模決定了高端制造業的質量。尤其是像日本和德國這樣的以制造業立國的發達國家,其中小企業數量和規模都是極其龐大的,許多國際知名的高端制造企業都是依賴著這些中小企業集群形成的供應鏈才得以生存。這里面有很多中小制造企業都是由家庭作坊發展而來的,從事的也只是簡單勞動,不過其質量要求和專業程度已經不可同往日而語。
中國作為世界上少數的具有全工業門類的國家之一,未來的發展方向順著日德的路徑走。著力提高中低端制造業的生產標準,加強產業人員的培訓和教育,使其具備更高的生產效率和專業化水平。如果只是一味的借著產業升級的理由,無差別地打擊中低端制造業,最后傷害的也還是產業升級的目標本身。
當然,由于要素成本的上升,國內某些中低端產業確實面臨者被淘汰的局面,我們也要尊重市場的選擇。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未來產業結構的變遷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無法阻攔,但可以選擇適應和改造,讓那些具備足夠生存能力的中低端制造企業也能融入新經濟,煥發新的活力。
總而言之,在新形勢下,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內外部環境的雙重沖擊。關于產業轉移,我們或許還沒有做好準備,但也是時候開始準備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