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激光技術誕生之日起,我國就一直緊跟世界激光技術發展趨勢。受益于新能源、消費電子、PCB等加工設備的需求,近些年我國激光行業迎來大發展。
在設備制造領域,國內誕生了諸如大族激光、華工科技等明星公司;在激光器領域,銳科激光和創鑫激光也在茁壯成長。
激光技術要想用于工業生產,必須要用到激光加工設備。生產一臺激光加工設備,根據供應鏈劃分,至少需要3個層級:核心元器件層、核心零部件層、設備制造層。
相比生產“機床加工”設備的上市公司動不動巨虧甚至ST,國內激光設備企業無論是業績還是世界影響力都堪稱“逆天”。
國內激光加工設備企業有多牛?看看最具代表性的大族激光(002008.SZ)和華工科技(000988.SZ)。
成立于1999年的華工科技,是國內資本市場首家以激光為主業的高科技企業。公司激光加工設備已廣泛應用于機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車工業、家電、船舶工業、國防軍工等重要領域。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2.33億元,實現凈利潤2.84億元,華為、小米(01810.HK)、格力(000651.SZ)、江南/大連造船廠、京東方(000725.SZ)、一汽、馬自達都是其重要客戶。
成立于2001年的大族激光,目前排名亞洲第一、世界排名前三。其產品覆蓋激光打標機、激光焊接機、激光切割機、高功率激光切割及焊接設備、PCB鉆孔機、半導體及自動化、工業機器人等。公司2018年營收110.3億元,凈利潤17.19億元,蘋果、華為、富士康、寧德時代(300750.SZ)均是其重要客戶。
不難發現,中國激光加工設備頭部企業,不僅在收入規模上躋身世界前列,其產品性能和質量也深受國際巨頭用戶們的認可。可以說,工業激光設備撐起了中國先進制造的門面。
除大族激光、華工科技外,國內資本市場還有多家激光加工設備企業,一些業內較為知名的激光加工設備企業,也都在排隊申報IPO。
這些企業在激光加工領域各有所長,也都躋身消費數碼、汽車、新能源、家電、船舶、航空航天等巨頭們的供應商行列。
當然,激光設備行業百家爭鳴,說明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
盡管國內涌現了許多優秀的設備加工企業,但從產業鏈角度來看,這些激光設備提供商大多從事“系統集成”業務。
正是由于主要從事“系統集成”業務,注定行業技術門檻沒有其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元器件高。行業競爭是否激烈,取決于核心元器件的“采購門檻”。
過去十幾年,國內激光設備核心零部件-激光器被國外巨頭IPG把持, 大族激光通過和IPG的戰略結盟,以最優價格采購IPG先進的激光器產品。
相同配置下,大族激光設備價格可以比其他設備廠家價格更低,以此占據國內設備終端市場。同時大族激光也幫助IPG撐起在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雙方合力修筑了較高的行業準入門檻。
但近些年,國產低功率激光器質量趨于穩定,已逐步實現進口替代;國產高功率激光器質量和性能也在不斷完善,實現進口替代是趨勢。
隨著國產中低功率激光器技術日益成熟,且性價比優勢明顯,導致激光加工設備的技術門檻大幅度降低,行業競爭加劇。
可以預見,國內激光加工設備行業百家爭鳴的格局還將延續。不過,比競爭激烈更應該引起投資者關注的,是整個設備廠商們的處境。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