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伯龍正在授課。 |
潛艇、驅逐艦、護衛艦……蒼茫大海深處,中國艦船乘風破浪。它們每一次精準航行,都離不開僅手掌大小的尖端儀器——激光陀螺。這個儀器的問世,和一個人緊密相關。他就是中國激光陀螺奠基人——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
2017年12月6日,89歲的高院士永遠離開了。但他的精神,仍像一束充滿能量的光芒,照亮著激光陀螺自主創新的征程。
激光陀螺,被稱為慣性導航系統的“心臟”,是飛機、艦船、導彈等精確定位和精準制導的核心部件。20世紀60年代,美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激光陀螺實驗裝置,引發世界震動。那時,已過而立之年的高伯龍是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一名物理教員。
1970年,哈軍工遷往長沙,后來更名為國防科技大學。就在哈軍工南遷的第二年,科學家錢學森將兩張寫著激光陀螺大致技術原理的小紙片,鄭重地交給了高伯龍。從此,高伯龍的一生便和激光陀螺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攻關之路多險阻。高伯龍根據我國工藝水平,提出了與美國不同的技術路線,這在當時的學術界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艱辛。
一項關鍵技術難題,徘徊了一年多才找到解決方法;缺少激光高精度檢測設備,他們就自己動手造;激光器檢測要求在封閉、潔凈的環境中進行,沒有空調,不能用電扇,簡直就是一個密不透風的“大蒸籠”“大悶罐”,而高伯龍和同事、學生們就在這“蒸籠”“悶罐”里通宵達旦……
高伯龍把實驗室當成第二個家,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工作十五六個小時。他患有哮喘、糖尿病,疲勞后常常發作。在實驗室里,有一張桌子專門擺放高伯龍大大小小的藥瓶。
有一次,高伯龍連續做了十幾個小時試驗,回到家,腳腫得連襪子都脫不下來。愛人曾遂珍看了心疼得流淚,“為啥就不能悠著點?”高伯龍笑笑說:“我們起步已經晚了,如果現在不抓緊,啥時能趕上?”
1994年11月8日,我國第一臺激光陀螺工程化樣機誕生。這一消息向全世界宣告:繼美、法、俄之后,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夠獨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國家。
自主創新,是高伯龍作為科學家的追求;嚴謹嚴格,又是高伯龍作為老師的堅持。
一次臨近中午,高伯龍的學生龍興武去向他請教問題,去的時候想著先吃飯再來詳細討論。沒想到,高伯龍一拿到問題便立馬投入思考,思量許久,突然站起來:“走!我帶你去見個人,他是這方面的高手。”于是,師生二人騎著自行車,頂著夏季正午的烈日,去拜訪學校里一位顯微鏡檢測方面的教授。當時,這位教授正在家吃飯,見二人來,只好放下碗筷,三人一談又是兩個小時。
“我們的中飯就這樣泡了湯。”如今已經是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的龍興武回憶起這段往事,不禁笑起來,“高老師就是這樣,指導起學生來,就別的什么都顧不上了。”
能否解決實際問題,是高伯龍衡量學生學術水平的重要標準。“一定要滿足武器型號需求!”如今已擔任國防科大教授的羅暉,一直謹記導師的教誨。
高伯龍對科學研究的嚴謹執著,通過言傳身教,深刻影響著弟子們。如今,高伯龍的學生,有的成為共和國的將軍,有的已成為激光陀螺研制領域新的領軍人物。
生命的最后3年,高伯龍是在醫院里度過的。一束燈光、一位老人,捧著一沓滿是復雜公式的文件,逐字逐句審閱……這是護士們最常看到的情景。
有一次,一位教授問他,“為什么不歇一歇啊?”他說,“搞了半輩子理論研究,終于迎來為國家解決急需關鍵技術的機會,又如何能不拼命呢?”
2017年12月6日,這位老人的生命定格在89歲。但這位做了一輩子激光陀螺研究的科學家,又仿佛從未離開。他的精神,如同一束光芒,溫暖著同行者,照亮了后來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