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小時候應該都玩過陀螺,現在在公園里都能看到很多大爺玩陀螺。陀螺抽得越重,它轉得越快。這是陀螺的定軸性特點在起作用。而陀螺的這一特點,經過科學家的研究,將它應用在航天、航空、航海等領域,簡單的陀螺就發生了質的飛躍。而這一飛躍就是應用于各軍事裝備上的陀螺儀。
陀螺儀是軍事作戰中必不可少的導航裝置,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的陀螺儀已經無法滿足精確打擊的需求,陀螺儀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中。1913年,環形干涉儀被法國科學家薩格納發明創造出來,但是后期這種技術并沒有得到持續發展。1961年,美國科學家Heer C V發表的一篇有關激光陀螺儀的論文引起了眾多科學家的關注,因此各國紛紛開始研制激光陀螺儀。激光陀螺儀和衛星導航系統相比,抗干擾能力強,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方式科研干擾激光陀螺儀的工作的,而且激光陀螺儀體積小、結構簡單、成本低、可以在水下使用等等優勢,使得激光陀螺儀成為航空、航天等領域發展必不可少的裝備。沒有激光陀螺的武器裝備無異于破銅爛鐵,激光陀螺就是武器裝備的眼睛,沒有了它,所有高新武器都是瞎子,可見其重要性。轟炸機、航母、、戰斗機等等裝備上面,都離不開激光陀螺。因此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掌握激光陀螺技術,才能在軍事實力上有了自主性。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錢學森就意識到激光陀螺在軍事領域的重要作用,所以錢學森在1971年主張成立激光研究實驗室,而高伯龍成為錢學森挑中的研究激光陀螺的學者。國外研制成功激光陀螺的技術很早,而我國由于國外的技術封鎖,以及國家經濟發展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激光陀螺的研發困難重重。激光研究室成立之初,對于激光陀螺的知識是知之甚少,而錢學森手上只有兩張關于激光陀螺原理的小紙條,紙條上只畫了一個簡單的光路圖,這就是激光研究室成立之初的研究基礎。
高伯龍就根據這一基礎開始深入系統的研究激光陀螺的理論知識,當時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是二頻抖動方案,而高伯龍經過周密的計算推演后,他確定發展四頻差動方案,四頻差動方案的采用,意味著沒有理論知識和實物的支持,高伯龍只能自己研究琢磨。而在材料上面,我國制造激光陀螺所使用的設備根本不達標,也沒有光、機、電等高精尖技術的支持,于是高伯龍提出了差動法這一新的測量方法以克服材料不達標弱點,成功解決了我過工藝和材料落后的問題。
1994年,高伯龍研制的激光陀螺儀成功,1999年,我國的導彈系統就用上了高伯龍研發的激光陀螺儀。從此我國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激光陀螺技術的國家。而且高伯龍使用的是四頻方案,因此在激光陀螺儀的使用上面,精準度、使用動態方位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國際上使用的二頻方案。隨后,美國也重新投入對四頻方案的研究上,足見高伯龍院士的高瞻遠矚。
隨后高伯龍院士又開始研究組建慣性導航系統,這是激光陀螺最主要的應用領域。捷聯慣導系統(SINS)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也是被公認和使用最廣泛的慣導系統,而且經過多次實驗,這一系統可以說是很完美。但是高伯龍研究后發現,捷聯慣導系統應該配備轉臺的方案。高伯龍認為,為該系統加轉臺的方案可以滿足長時間和高精度的作戰需求。2010年,高伯龍研究的旋轉式慣導系統成功面世,而旋轉式慣導系統目前成為國內精度第一的慣導系統。
中國的激光陀螺技術在高伯龍的帶領下,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同時他研發的系統被應用到國內的陸海空領域,為我國的軍事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高伯龍的研究還不止于此。他還研制出了國內第一臺全內腔He-Ne綠光激光器,以及第一代環形激光器實驗室原理樣機。高伯龍對于我國軍事領域的貢獻是跨時代、歷史性的。
但是作為“國寶”的高伯龍,因為工作的特殊性,他的前半生卻只能隱形埋名的默默工作。沒有他研發的激光陀螺,我國的軍事武器裝備就不會發展的如此之快,沒有像高伯龍這樣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國家就不會有如此強大。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