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淺析3D打印在航空航天領域4大發展優勢

    星之球科技 來源:材料委2020-03-04 我要評論(0 )   

    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制造領域的典型代表技術,3D打印的發展時刻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而金屬高性能增材制造技術(金屬3D打印技術)被

    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制造領域的典型代表技術,3D打印的發展時刻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而金屬高性能增材制造技術(金屬3D打印技術)被行內專家視為3D打印領域高難度、高標準的發展分支,在工業制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現如今,世界各國工業制造企業都在大力研發金屬增材制造技術,尤其是航空航天制造企業,更是不惜耗費大量財力、物力加大研發力度,以確保自己的技術領先優勢。


    3D打印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優勢

    1. 縮短新型航空航天裝備的研發周期

    航空航天技術是國防實力的象征,各國之間競爭異常激烈。因此各國都試圖以更快的速度研發出更新的武器,確保在國防領域處于不敗之地。而金屬3D打印技術讓高性能金屬零部件的制造流程大幅縮短,無需研發零件制造過程中使用的模具,極大地縮短產品研發制造周期。

    2. 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成本

    航空航天制造領域多采用價格昂貴且較難加工的戰略材料,如鈦合金、鎳基高溫合金等金屬材料。傳統制造方法材料使用率低、機械加工程序復雜、生產周期長、成本高。3D打印技術可將材料的使用率普遍提升到60%,甚至高達90%以上,從而降低制造成本、節約原材料。

    3. 優化零件結構、增加使用壽命

    對于航空航天、武器裝備而言,減輕重量是永恒不變的主題。波音737約重65公噸,若減重1磅(約0.45千克),每年則能為航空公司節省幾十萬美元。據GE航空白皮書所述,將此數字延伸到全球所有航空器和其節省的資金,將超過一千萬美元。

    傳統制造方法已經將零件減重發揮到了極致,但3D打印技術的應用可以優化復雜零部件的結構,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將復雜結構變換成簡單結構,從而起到減輕重量的效果。3D打印技術通過優化零件結構,使零件的應力呈現出最合理化的分布,減少疲勞裂紋產生的危險,從而增加使用壽命。

    4. 修復零件、減少損失

    目前,金屬3D打印技術在修復成型方面所表現出的潛力高于生產制造方面。以高性能整體渦輪葉盤零件為例,當某一葉片受損,整個渦輪葉盤將報廢,直接經濟損失高達百萬元。而使用3D打印技術在受損部位進行激光立體成型,就可以恢復零件形狀,且性能滿足使用要求,甚至是高于基材的使用性能。

    我國發展差距淺析

    目前我國從政府、科研、企業層面都對3D打印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給予高度重視,也取得了部分成就。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目前國內行業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技術差距

    技術上的差距如復雜薄壁精密零件結構-性能一體化制造技術,航空航天發動機葉片、渦輪等復雜精密零件的成形技術等,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航空航天裝備技術水平的提高。

    目前國內的3D打印企業普遍缺乏核心技術、生產效率低、材料種類缺失,因此很難實現產業化。我國3D打印在軍工應用的領域發展最為先進,如部分復雜合金零部件成形等,但產業化進程緩慢。

    2. 材料差距

    材料上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國內材料種類不全、質量良莠不齊。3D打印金屬粉末質量與國外存在一定差距,高分子材料(PEEK和PAEK等)和陶瓷材料種類缺失、體系不全。目前國內多數的廠家可以生產幾十微米到幾百微米的金屬顆粒,但這種顆粒國內生產的品質與國外仍有較大差距。

    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中,前沿材料中就包含3D打印材料,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金屬球形粉末成形與制備技術;突破高轉速旋轉電極制粉、氣霧化制粉裝備;開發空心粉率低、顆粒形狀規則、粒度均勻、雜質含量低的高品質鈦合金、高溫合金、鋁合金等金屬粉末;研究氧化鋁、氧化鋯、碳化硅等陶瓷粉末、片材制備方法;建立生物3D打印體系;開發“3D打印友好型”生物墨水。

    3. 設備差距

    目前國外的3D打印設備無論是桌面級還是工業級的價格相對都比較高;國內的一些設備雖然價格較低但質量難以保證。同時設備的精度以及生產效率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優化,這也是阻礙產業化的主要問題。

    我國雖已有一些企業能自主制造3D打印設備,但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研發力量不足。在加工流程穩定性、工件支撐材料生成和處理、部分特種材料的制備技術等環節,存在較大缺陷,難以完全滿足產品制造的需求。

    而占據3D打印產業主導地位的美國3Dsystems、Stratasys等公司,每年都投入千萬級美元研發新技術,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10%左右。兩家公司不僅研發設備、材料和軟件,還通過簽約開發、直接購買等方式獲得大量來自企業外部的相關細分技術、專利,掌握大量關鍵核心技術。

    此外,3D打印的核心是數字化驅動。目前,我國3D打印的數字化程度還不高,軟件高度依賴國外。未來發展中,應重視3D打印流程中相關的軟件設計、數控能力等軟實力。

    4. 宏觀差距

    3D打印產業上游包括材料技術、控制技術、光機電技術、軟件技術,中游是立足于信息技術的數字化平臺的3D打印解決方案,下游涉及國防科工、航空航天等行業,其發展將深刻影響先進制造業、工業設計業、生產性服務業、文化創意業、電子商務業及制造業信息化工程。

    由于3D打印行業技術門檻較高,上中下游所用核心技術涉及材料學、計算機學、機械設計等多學科多領域,屬于技術綜合性較強的領域,需要我國科研、企業等多方協力配合提升我國3D打印綜合實力。同時,在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中,3D打印逐步代替了很多傳統工藝,發揮的作用逐步增大,其造成的差距也會在下游終端應用產品的性能和價格方面被放大。

    轉載請注明出處。

    3D打印航空航天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