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今天,中國激光雜志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量子密鑰分發、光子芯片、智能激光器、全色激光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本年度入選成果既有圍繞國家科技戰略展開的重大科研項目,也有可能在將來服務社會、與百姓密切相關的應用研究。
在近期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牽動全球,包括禽流感、埃博拉、天花等在內的疾病都是由僅數十至幾百納米大小的病毒導致的。顯微鏡正是探索研究這些病毒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入選成果中,浙江大學劉旭教授和匡翠方教授課題組開發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時空超分辨光學顯微鏡,可對活細胞表面結構進行快速、長時程、多色和三維超分辨成像研究,為微管、內質網、線粒體和細胞膜等亞細胞組織的生物動力學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
光子芯片被視為大規模集成電路之后的又一顛覆性技術。集成光子芯片已經成為自動駕駛、新一代計算機、超高清電視等領域的核心部件。與電處理芯片相比,光芯片能耗更低、速度更快,而且能利用波長、模式、偏振等參量實現多路并行處理技術。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徐科副教授、宋清海教授與其合作者,通過對波導模場的精細調控實現了片上光學結構和系統的小型化和低損耗,使得大規模片上光學系統密集集成成為可能。這項研究將進一步推動集成光子芯片在光通信、人工智能、激光雷達、平行計算、三維光電集成等眾多高新領域快速發展和應用。
光速,光子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我們已知宇宙中存在的最快速度。捕獲光子的軌跡一直是科學家們的夢想。但目前已有的商用高速相機和專業工業高速相機,對于超快速的過程探測來說還是太慢了。西安交通大學陳烽教授團隊與合作者提出了一種基于時頻變換思想的“壓縮超快時間光譜成像術”(CUST),突破了現有超快成像技術的局限,并以4萬億幀/每秒成像速度成功捕獲到光子的運動。這一成果將大力推動未來新材料、新的信息、生物、醫療、工程等技術的快速發展。
微納激光光源在激光顯示、照明、集成光學、光電子通訊等領域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藍光發射材料,高性能藍光激光的研究一直面臨挑戰。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張龍、董紅星研究員領銜的微結構光物理研究團隊,發現一種新型材料能夠實現有效藍光發射,成功實現高性能藍光單模激光輸出。全色顯示至少需要紅、綠、藍三原色光才能實現,白光照明的實現也需要有效藍光發射器件的加入。該藍光發射微球激光器在激光全色顯示、白色激光照明及多色微納激光器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應用價值。
在人們生活和科研工作中,我們需要精確地了解很多物質內部結構和成分,X射線光譜分析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越來越精細的測試需求對其核心部件高分辨率光柵的線密度也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為了達到測試精度,部分設備需要超高亮度光源和長達10米左右的測量臂長,而且核心部件高分辨率、高線密度光柵器件制備技術難度極高。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歐欣研究員與同濟大學合作者,提出一種大面積制備超高線密度光柵器件的方法,將為未來大幅減小光譜設備尺寸、提高測試精度提供了一種方案。
據悉,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分別為:微腔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非線性光學,近場光學旋渦中的光學斯格明子結構,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高效穩定非鉛鹵化物雙鈣鈦礦暖白光,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管,雙層三碘化鉻中由層間反鐵磁誘導的非互易二次諧波,首次利用臺式化高重頻飛秒激光器驅動千特斯拉強磁場自組織放大,“三高”量子糾纏光源研究,壓縮超快時間光譜成像術,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可控量子疊加等10項基礎研究類成果;可密集集成和任意路由的模分復用光子芯片,基于類人算法的智能鎖模激光器,基于多角度干涉的三維多色活細胞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無磁光場非互易放大、大帶寬、低損耗、高效率、高集成度的硅基電光調制器,采用反向外延技術實現晶圓級亞50 nm周期的多層膜光柵器件制備,高性能藍光單模微納激光,突破線性界限制的光纖量子密鑰分發系統,動態平面光子元件,基于有機打印微納激光陣列的全色激光顯示等10項應用研究類成果。
圖說: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基礎研究) 采訪對象供圖
圖說: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研究) 采訪對象供圖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