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多方面挑戰和沖擊。專家認為,當前中國制造業正處在從第一波沖擊向第二波沖擊轉換過程中。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召開的“疫情沖擊下的產業發展”專家網絡座談會上,多位專家為中國制造業“診病開方”。
“如果說,疫情對制造業第一波沖擊主要來自國內,隨著復工復產進度加快,第一波沖擊的影響正在緩解,那么,第二波沖擊的影響已經顯現,而且對中國制造業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可能要大于第一波沖擊?!比珖f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認為,中國制造業現在正處在從第一波沖擊向第二波沖擊轉換過程中,從內部沖擊為主轉向外部沖擊為主,從供給端沖擊為主轉向供給端和需求端共同受到沖擊。疫情給中國制造業帶來巨大沖擊,但也孕育著新的機遇。
如何應對“第二波沖擊”?王一鳴提出,首先要加快推動復工復產,加快解決物流鏈的堵點和供應鏈的斷點,繼續減免制造業稅費和社保繳費。其次要采取措施保障出口企業的海外訂單交付能力,特別要保障在全球產業鏈中有重要影響的龍頭企業和關鍵產品生產出口。第三要制定應對國際供應鏈中斷的預案:對國外可替代的中間品,要開拓海外多元化供應渠道;對國內可替代產品,加快制定并適時啟動國內替代方案。此外,還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促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并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擴大金融、電信和醫療等服務業對外開放。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秘書長范恒山提出,要“新老基建”并重共舉,推動經濟恢復和發展?!袄匣ā比匀豢梢宰鳛橥苿咏洕謴桶l展的重要支撐,“新基建”應該市場和政府相結合,“新老基建”的建設應該統籌安排一體推進。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應對疫情沖擊,重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疫情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重大風險隱患之一是加大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边t福林說,有的發達國家力圖重建已放棄的某些產業,如最近日本政府要求其海外制造企業回遷本國;美加墨新貿易協定(USMCA)試圖通過稅收優惠等措施,把三國制造的汽車零部件比例提高到75%。應對疫情沖擊下的產業鏈變局,有效防范全球產業鏈切割和供應鏈節點重新布局可能帶來的風險,已經成為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任務?!爱a業結構調整要以內需為導向,與經濟轉型升級的中長期趨勢相適應?!?/p>
莫干山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曹文煉建議,與正在研究制定的“十四五”規劃銜接,中國應盡快制定一攬子產業恢復振興規劃??梢灾攸c考慮五個方面的專項規劃。一是發展新基建的專項規劃;二是制造業,鋼鐵、煤炭、化工等產業的振興規劃;三是服務業發展的振興規劃;四是建筑業的發展振興規劃;五是海外產業投資發展規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認為,這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一方面,要分清輕重緩急,加快重要產業鏈中出口型頭部企業的復工復產。另一方面,疫情給產業發展帶來分化,例如很多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展,但是還有一類新產業在疫情后可能會面臨困難,比如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產業。因此,對于新產業的發展需要根據分化的特點采取不同辦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