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疫情之下,浙江制造業尋求突破“困局”的轉型升級之路

    星之球科技 來源:金華日報2020-03-31 我要評論(0 )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各行各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一場疫情對制造業進行了一場“大考”,有的企業壓力重重,但有的企業在疫情中受影響較小,有...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各行各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一場疫情對制造業進行了一場“大考”,有的企業壓力重重,但有的企業在疫情中受影響較小,有些甚至逆勢爆發。在浙江,有部分制造業企業在經過了轉型升級后,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對勞動力的依賴,抗住了疫情的影響,實現了逆流而上的加速奔跑。


    智能制造為企業搭上復產的“快車”


    如今,企業復工復產普遍遇到的一個難題,就是員工不能及時返崗,造成的人員短缺問題。對于生產線進行了轉型升級的部分浙江制造業企業來說,智能化的生產車間,成為了企業快速復工復產的高效“引擎”。



    浙江中瑞橡膠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高分子混煉橡膠材料,集技術研發、高端橡膠制品銷售和服務的企業。2016年這家公司從“銷售”轉型為“生產”,并搭上智能制造的快車,走出了一片不一樣的天地。


    走進“中瑞”會發現,三樓和四樓數千平方米的車間里僅需1名工人,即可操作所有的生產線。“我們的復工復產很順利,因為員工少,一線員工只有49人,機器一開啟就復工了。2月29日是我們復產的第一天,員工返崗率80%,復產率就達到92.3%,第二天復產率達到100%”該公司董事長王建森笑著說,高效的復產得益于“智能工廠”,比如投資4900萬元建造的3條全自動煉膠流水線,從4樓大料投放到1樓成品產出全都是自動化生產。


    “中瑞”的智能化過程不是簡單地集成一堆電腦,而是通過中控室內的中控臺,將所有設備以及工藝流程“全線打通”,實現全自動智能化煉膠。相比傳統工藝,智能化生產效率高,產品差異小、性能穩定,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據悉,一旦其中一條生產線出現故障,中控臺會顯示故障點和故障原因,技術人員可以立即調試機器,恢復生產。


    記者了解到,按照以往的人工煉膠方式,一家企業14名工人手工操作,平均一天煉膠6噸;而“中瑞”一個生產流程需要16名工人,但16人基本職責是維護機器運轉,平均一天生產70噸膠,效率是傳統模式的10倍多。


    “2016年我們企業正式成立,面對新形勢,直接以‘智能工廠’的形式進行企業廠房規劃設計。投產第一年,產值就有3000多萬元,2019年產值達到了1.38億元。此次疫情突然來襲也沒有讓我們焦慮,這說明智能化模式創新的路子走對了。”王建森說。



    原料抓取、自動沖壓、成品出爐……進入浙江銘博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三廠車間里,一條由數控壓力機、工業機器人、智能檢測裝備等組成的自動化沖壓生產線赫然映入眼簾。值得一提的是,整條沖壓自動化生產線只需5名工人在終端進行打包搬貨。


    “從2月下旬復工到現在,產能已恢復了100%,這條自動化沖壓線功不可沒。”三廠負責人丁海星說,銘博公司是吉利汽車內飾沖壓件的主要供應商,總部共有5家分廠,丁海星所在的三廠是其中之一。


    “得益于智能化改造,疫情期間,復工復產不是問題,我們考慮最多的是如何搶抓時機,招攬高技術人才,為接下來打造‘透明工廠’做準備。”丁海星說。


    銘博集團后期計劃再投入7000多萬元,全面建設全自動、全流水、標準化、現代化的“透明工廠”。據悉,“透明工廠”計劃于2019年3月初步提出,建設完畢投入使用后,將通過MES高端系統、工業網絡、設備聯網,對所有車間的數據進行采集,生產進行監控,所有生產模塊和生產動態將逐一反饋在顯示屏上,進行實時監控管理。


    “我們正在快馬加鞭推進項目,爭取下個月進入初步驗收,屆時‘透明工廠’將完全改變企業的生產模式,車間實現減員23%,數控設備覆蓋率可達80%,人均產出量提升20%,產品不良率可降至3%以下。”丁海星說。


    制造業主動尋求“轉變”


    “這幾個月找上門來的智能化服務商比過去10年加起來還多!”一位制造業企業主說的這句話,道出了“技改”在溫州的井噴之勢。


    樂清是溫州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復工之初,外地的員工“不回來”“難進來”情況非常嚴峻。當地的嘉得電子負責人卻告訴記者,自己很“慶幸”,先后投入5500多萬元,加大設備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工廠軟件系統改造,實現智能工廠全面管控,在返工率不到70%的情況下,產能恢復了95%以上。


    溫州市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長助理、技改評估師凌見君的經歷是個例證。


    凌見君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為有技改需要的企業提供政府買單的免費技改診斷和建議。今年復工后,他一天跑2個縣3家企業,一整天來不及吃飯成了常事。打開手機,連翻了幾頁都是新好友咨詢“技改”的聊天記錄。可在去年,春節假期之后直到4月底,他一共只收到零星幾家制造企業的技改評估預約。


    如果說“上不上”是企業對技改態度的“變化”,那么“大膽上”則是技改讓企業和政府在“智變”中嘗到的甜頭。


    “疫情”催化著企業自發自覺積極開展智能化改造的同時,溫州政府也灑下甘霖。溫州市出臺“溫32條”,經信部門發布《2020年溫州市制造業智能化技術改造工作實施方案》,計劃對全市1000家企業開展“一對一”入戶診斷服務,相比此前的計劃增加了400家;同時提高補助比例,在原有基礎上提高5個百分點。工業強鎮的政策更下血本,溫州樂清、瑞安等地最高“技改”補助比例達到30%-45%。


    申報辦法更加便利,從集中申報改為隨時申報、即時受理,縮短資金撥付時間,讓企業盡早享受政策紅利。疫情期間,溫州已為18家企業兌付獎勵資金2200萬元。


    布局數字化的“新制造企業”


    在富陽中荷電子有限公司,改造后的智能生產線在復工后3小時產能就恢復到90%。“這得益于杭州全力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城和全面實施‘新制造業計劃’,在‘雙引擎’驅動下形成了經濟發展的強勁動能。”杭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說,這讓城市經濟發展在面臨疫情時更顯韌性。


    面對疫情突襲,早早布局數字化的新制造企業也具備了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復工以來,兆豐的智能工廠24小時不停,產能一周內就從最初的65%回升到85%。”浙江兆豐機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孔愛祥告訴記者,以數字化為基礎的“快速恢復力”讓兆豐保住了所有訂單。


    在杭州,許多像兆豐機電這樣的制造業企業,正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實現生產流程再造、企業提質增效。


    去年9月,杭州全面實施“新制造業計劃”,提出到2025年,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十百千億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等六倍增,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制造業強市。圍繞“新制造業計劃”的23條政策意見,杭州已推進36項政策實施細則,為制造業發展提供空間、資金、項目、人才等全方位保障。



    與“危機共舞”的浙企


    位于臺州溫嶺的萬邦德集團正在經歷新一輪結構調整和產能擴大,而這些變化均源于董事長趙守明從疫情中獲得的“三個頓悟”。



    “首先是擴產能,作為醫藥企業,我們必須具備更大的生產能力才能在機遇到來時敢于接下國際大單。”趙守明的第二個頓悟源于“人”。關鍵崗位人才回家過年后無法返崗,直接導致部分生產線停擺,這讓趙守明意識到了人才本地化的迫切性,下定決心馬上開始自建職工園區,讓外地人才真正把家安在溫嶺。第三個頓悟則是產業鏈,“未來我們將更偏向于就近采購,更偏向于向產業鏈前端延伸布局。”


    在危機面前,有雄心的企業家都覺得機會來了,他們在用力踩油門,絕對不是踩剎車。


    位于慈溪的三禾廚具曾因為中美貿易摩擦被迫將市場從歐美轉向日本、澳洲,倒逼企業研發設計能力爆發。以鋁制不粘鍋為例,為了獲得日本市場青睞,三禾成立專項小組,選定3家目標客戶,分析用戶需求,設計全新產品,攻關核心技術,千方百計提升產品美觀度、耐磨性、不沾性等,半年攻關拿下千萬級別大單。2月以來,企業訂單比去年同期增長233%。



    “過去我們一直在做美國生意,危機到來時才意識到,真正的安全不是穩定不變,而是不斷進取。”近兩年,富嶺塑膠先后在墨西哥和印尼布局,全力開發“非美市場”。公司副總胡乾說,今年國內疫情暴發時,正是布局的海外工廠保障了產品生產。


    與危機共舞,讓企業越來越好,這正是三禾廚具、富嶺塑膠的反脆弱能力。


    “疫情之前我們為大約25個客戶提供輻照滅菌服務,到今天客戶已經超過500個了。”浙江韓情生物所在園區內,一車車滿載防護服、醫用口罩、出口農產品的大貨車魚貫而入,在這里快速“照”一下,隨即運向市場。“全新的醫療器械需要滅菌,那么使用完的龐大醫廢怎么處理呢?”疫情給了公司負責人汪恩鋒帶來了全新思路,他們剛剛組建了全新的環境科技公司,專門攻克醫廢處理這一老大難問題。


    沒有疫情,我們想不到向這個領域突破。現在每天都有看好我們的銀行找上門洽談貸款,政府部門也經常來送服務加速新項目落地,這次疫情讓我們產生了巨大的發展信心。


    轉載請注明出處。

    制造業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