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制造業穩定是當前穩就業的關鍵。”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民營投資企業聯合會會長周德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穩就業”在“六穩”之中居首位
“穩就業”在“六穩”之中居首位,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是經濟的“晴雨表”,更是社會的“穩定器”。
周德文指出,新型肺炎疫情的爆發,在給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帶來巨大風險的同時,也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較大沖擊,首當其沖就是廣大中小企業。制造業中小企業作為其中主力,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疫情進一步顯露了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在周德文看來,科學復工復產是當前主要任務。
他說,一些疫情較輕的地區,要把重點轉向組織企業復工復產方面。復工才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預期、穩投資。防疫是硬任務,發展是硬道理,不斷尋找防疫與發展的最佳結合點,這是城市應有的態度。
與此同時,周德文分析指出,復工首先要復興制造業,要把制造業作為重中之重。因為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制造業是工業經濟的主體、國民經濟的基礎、服務經濟的支撐,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競爭力最為直觀的體現。只有擁有強大的基礎制造業,我國的服務業才有發展的根基。國內強大的消費市場是依靠居民收入來支撐的,如果制造業不強的話,建立強大消費市場則似無源頭之水。
他說,從某種意義上說,穩住制造業發展,就能穩住實體經濟,穩住信心和預期。抓住了制造業與科技創新,就能保持關鍵領域的強大制造能力。
雖然服務業已成為我國就業增長的新引擎,但服務業就業比重的上限取決于其貿易服務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這方面的國際競爭力還較薄弱,服務業新增就業多集中在面向國內消費的生活性服務業。當制造業高度發達或生產性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相當強大時,一個經濟體才能創造出與之相匹配的生活性服務需求,因此,“穩就業”需要堅實的制造業作為支撐。此外,制造業可以創造更多穩定、長久的就業崗位,對于增加居民收入、減少貧富差距,從而建立更加和諧的社會有重要意義。
自救是企業長久生存的內生動力
周德文強調,疫情的暴發,可能成為壓垮融資本身就較為困難的中小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疫后制造業“危機企業”該如何自救?這是問題關鍵所在。
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現金流是生命線。因此,周德文建議,中小企業需審時度勢地判斷疫情對經濟與產業的直接影響,消費需求變化、進出口狀況等情況,對原有的生產經營計劃進行適當調整。企業亟須盡全力地降成本,開源節流,保持一定現金流,組織員工達成共識,盡可能降低疫情危機所帶來的威脅和損失。對于中小制造企業而言,所有的經營活動均圍繞著產品和訂單運轉,在有訂單的前提下,借貸的運營資金使用效率最高,但企業每次借貸為總量借貸,如果并不需要采購原材料的時間段,資金總是閑置的,將資金閑置成本累積到全年,對中小企業可能是不小的數目,如果可以對資金進行精細化管理,財務成本將大大降低。
他還說,一些中小企業運營模式落后,如果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系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節約人工成本,如為了提升企業采購工作,大部分企業管理者都會借助ERP中的采購管理模塊來優化企業采購流程,減少采購浪費、增強盈利能力。
“砍掉負累產業,實現債務剝離,激活主營業務造血功能,讓企業逐步返回正常的運營軌道,這需要在留有操作空間的時間節點上制定出正確的債務危機應對預案,需要頂層戰略設計,如果企業自己能力有限,可以調研有過重整經驗的企業,也可以借助專業團隊,通過第三方進行債務協商,借力打力,積極自救。”周德文表示。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