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天文學家宣布,他們收集到了一份特別的引力波信號。信號源自一大一小兩個黑洞的碰撞。大黑洞的重量是另一個小黑洞的三倍還多,二者相差懸殊。科學家可借助這次碰撞,進一步研究黑洞的形成過程。
在美國物理學會舉辦的線上會議上,科學家報告了他們的成果。這次碰撞發出的引力波發生在24億光年外,于2019年4月首次被捕獲到,由美國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意大利的室女座干涉儀(Virgo)聯合發現。
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家、LIGO成員瑪雅·菲什巴赫在會上發言時指出,在引力波探測器先前發現的10起碰撞與合并事件中,黑洞大小都是質量相近的。但2019年4月的這次發現則不同:大黑洞質量是太陽的30倍,而另一個黑洞質量僅為太陽的8倍。
通常情況下,兩個質量相近、處于螺旋狀態的黑洞會發射集中在一個頻率上的引力波,它們彼此的繞行速度也會加快。但如果黑洞質量差異明顯,兩個黑洞的碰撞會產生不同的聲音,即多個頻率的引力波。依照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除了主要頻率產生的引力波,這樣的兩個黑洞還會產生較高頻率的弱波或泛音。
“愛因斯坦是對的。”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LIGO成員馬克西米利安·伊西在會議上表示,他們檢測到的泛音大致與廣義相對論預測的一樣響亮。
伊西介紹,兩個黑洞撞擊產生的泛音頻率應為軌道頻率的3倍或主要頻率的1.5倍。如果把引力波的主要頻率看作鋼琴的C音,那么另一個頻率的泛音就是比C音更高一些的G音。
如此一來,科學家還找到一個有趣的發現,引力波的頻率與一首歌的前奏非常相似——美國歌星“貓王”的《情不自禁愛上你》。
一大一小兩個黑洞的合并并不常見,如果能搞清它們是如何相互吸引的,則有助于人們理解大型黑洞的形成和演化。
目前,有兩種較為普遍的理論,一種認為兩顆恒星在坍縮成黑洞前就在纏繞運行,另一種則認為恒星是獨立坍縮的,它們演化成黑洞后才在宇宙中與其他黑洞結成新的對子。若科學家找出更多質量不均等的黑洞合并的例子,就能為后一種理論提供證據。
菲什巴赫也表示,單個的黑洞合并案例還不足以確證。但如果引力波探測器能找到更多的黑洞合并,統計學分布可為人們指明究竟哪種理論更可能成立。
從2019年4月1日到2020年3月26日,LIGO和Virgo在運行觀測時已經發現了56起新的引力波事件,目前還有數十個事件尚待分析,科學家也非常渴望看到這些分析結果。
據LIGO科學合作發言人、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物理學家帕特里克·布雷迪透露,就目前獲得的數據而言,LIGO和Virgo的工作人員有望對其中的一半進行一次大范圍分析,但由于當前的新冠病毒疫情,科研人員的工作進度不得不推遲。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