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編輯推薦

    訂單銳減,制造業的“后浪”該往哪兒奔涌?

    激光制造網 來源:激光制造網2020-05-18 我要評論(0 )   

    五四青年節那天,B站推出一條名為《后浪》的視頻,這段“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在各大媒體平臺刷屏,并引發熱議。“后浪”所指的是90后、00后這兩代年輕人,他們正青春、朝...

    五四青年節那天,B站推出一條名為《后浪》的視頻,這段“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在各大媒體平臺刷屏,并引發熱議。



    “后浪”所指的是90后、00后這兩代年輕人,他們正青春、朝氣蓬勃,他們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但也偶覺迷茫,身處大時代的洪流,總有那么一部分的人被裹挾著隨波逐流,也總有那么一部分的人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對于制造業而言,“后浪”們是新鮮血液、是新生力量,是制造業的未來與活力。而在全球經濟深受新冠病毒影響的當前,小編更為關心的是,制造業的“后浪”們,他們該何去何從?制造業又如何留住“后浪”們?

    訂單銳減,“招工難”變“打工難”

    往年的第一季度,見諸報端的通常是“招工難”、“用工荒”這樣的關鍵詞,年后的企業總是那么求賢若渴,不惜重金招聘,但今年的情況因為新冠病毒突然來襲而變得不同。


    發生新冠疫情的幾個月來,企業幾經波折,從響應號召停工停產“每天都在燒錢”(例如帝爾激光在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中提及:第一季度管理費用較上年同期增長49.26%,主要系疫情期間停工損失增加所致。),到復工復產時返崗難、物流難、產業鏈配套難、訂單履約難,再到買家收貨和付款風險上升、外需下降、資金鏈繃緊、接單困難、接到單又不敢生產、生產以后又不敢發貨……每天睜開眼睛看到的皆是難題。

    疫情牽動了許多企業的命運。撐不下去的,倒閉關張;撐得下去的,近半數勉強維持經營。為了生存,幾番掙扎,焦頭爛額。甚至為了節約人工成本,斷尾求生,裁員或者給員工放長假。


    但停工也只是減少損失的一種手段,是“收入難以開源,支出只能節流”的一個無奈選擇。企業被迫按下暫停鍵,“后浪”們被迫面對“打工難”這一難題。

    據媒體報道,由于全球疫情沖擊,消費端疲軟,富士康開始鼓勵員工休假,做工人思想工作,動員員工自主創業,“只求員工走”;

    還有東莞精度表業有限公司在3月下旬也在廠內發布公告稱,由于客戶要求取消或暫停原生產訂單,導致工廠無法正常開工,公司經營出現重大危機,面臨隨時關停的風險,接受全體員工辭職,全廠暫時放假3個月;

    另據東莞市茶山人社分局3月下旬發布的消息,某家經營了28年的港資玩具制造企業,因外貿訂單取消導致公司業務量驟減,資金鏈斷裂,無法維持正常經營、宣布結業,老板欠薪逃匿……

    處境相似的企業有很多,有媒體調查稱,有1/4的公司表示市場需求萎縮、訂單減少。出口的需求端是國外,但是目前國外仍在新冠疫情的旋渦中掙扎,大量的產品需求呈斷崖式下跌,國內的采購訂單從飽和到幾近于零。更麻煩的是隨之而來的現金流緊張、貨運受阻、通關困難、供應鏈端效率下降、成本提高、客戶流失等一系列連鎖反應。這是一個不知道何時結束的惡性循環!

    外貿訂單銳減的影響很快呈現在各種數據上,拿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的“世界工廠”東莞來說,2019年,東莞市進出口總額達到13801.65億元,而今年第一季度的外貿數據顯示,東莞市外貿進出口僅為2502億元,同比減少14.3%。其中,出口1495.3億元,減少13.3%;進口1006.7億元,減少15.8%。

    另一個外貿大市廈門同樣深受影響,該市商務局在摸底的210家外貿流通型企業一季度訂單中,189家企業在手訂單數量同比減少,平均降幅達24%。

    而受創面并不局限于東南沿海省市。

    海關總署4月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6.5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6.4%。其中,出口3.33萬億元,下降11.4%;進口3.24萬億元,下降0.7%;貿易順差983.3億元,減少80.6%。


    4月份后的情況稍好,我國進一步鞏固疫情防控成果,企業復工復產、國家穩外貿基本盤,我國外貿進出口降幅較一季度收窄了1.5個百分點。但事實上,現有的出口訂單只能做到4月底左右,眼下依然沒有客戶來詢價、洽談業務,如果情況一直沒有起色,工廠就會面臨無外貿訂單可做的狀況。在此狀況下,出口為何還能不降反增?據推測,這是由于國內的外貿企業二三月份沒有全面復工復產,所以有很多的外貿訂單拖到4月份交付完成,這體現在增長數據上,才有了這“回暖”的跡象。

    此外,疫情的影響還體現在失業率數據上。

    雖然跟4月份以14.7%的失業率創下二戰以來的最高失業率的美國相比,我國的失業率還算“平穩”,但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三月份的城鎮人口失業率為5.9%,比二月份6.2%的失業率下降了0.3個百分點。看上去,這數據還算“樂觀”,但這主要是因為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只納入城鎮居民失業情況,還沒有把超過五千萬農民工兄弟算進去,真實的失業率或許不容樂觀。

    眼下各級政府都在為穩外貿、擴內需、提振經濟、創造就業機會出謀劃策。但近日,連幫忙找工作的“前程無憂”員工被裁員后都要另找工作了,疫情之下,“打工難”、“就業難”可見一斑了。

    疫情之下,制造業的“后浪”往哪兒奔涌?

    幾天前,馬云在直播時告誡年輕人說“當代每個人壓力都很大,年輕人怕壓力就白活了”,可在人們的普遍認知里,年輕的“后浪”們的確不像“前浪”們那么能承受壓力、那么能吃苦——90后即便有一份薪水高且穩定的工作,如果他們的老板對他們的工作不滿或態度不好,他們也會考慮離開重新尋求一份新工作。而00后們就更“活出自我”了,只要不喜歡、不開心,隨時請假甚至請辭,因為年輕,未來似乎不是他們考慮的。這聽起來或許有點夸張,但也大體描繪了“后浪”們的群像。

    玻璃大王曹德旺就曾感慨,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寧愿去做超市物業的保安,去送外賣,都不愿意去工廠。這是中國制造業面臨的一個困境。

    對此深有體會的應該是代工制造巨頭富士康了,他們很多工廠都面臨著員工短缺的問題,招聘不斷,且薪資不菲,但應聘的年輕人并不多。

    不可否認,時代在變,一個更大、更多元、更包容的世界擺在“后浪”們面前,他們有著更多樣、更自由的選擇,而進工廠被認為是“沒有前途”的選擇,他們可以找到一萬種理由拒絕進廠——

    制造業工作沒有新意和激情,不符合年輕人的性格特點;

    工廠12個小時的輪班制太“熬人”;

    休假與休息時間少,沒有自己的時間與空間;

    工資沒有吸引力,前景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現在各地都在推行“機器換人”,廠工遲早會被淘汰,不如趁早“自我淘汰”出局……

    盡管很多工廠為了招聘提供了更好的福利、更高的工資,但“用工荒”、“招工難”仍然是媒體老生常談的詞兒。

    但近幾個月有點特殊,以往更多的是“主動選擇”,年輕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選擇自己的職業,但現在疫情當前,主動權在企業,年輕人變成了“被動選擇”的一方。平時花唄、信用卡刷起來一點都不心痛,現在失業了才知道,沒錢真的太可怕了!

    今年的就業形勢預估要持續嚴峻一段時間,那些從制造業走出來的“后浪”們,疫情期間,他們該往哪兒奔涌?

    據小編近兩個月的觀察了解,他們的選擇大致有幾個方向:

    一,再擇業或去口罩廠。國外疫情不斷蔓延,為國內生產防疫物資的企業拓寬了市場,眼下大大小小的口罩廠都在謀求海外訂單,甚至出現了趕工的問題,正缺人手。

    二,流向快遞、外賣等服務行業。這類服務行業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工作相對自由,多賺少賺全憑自己決定,努力點說不定比進廠的收入還高。美團就曾統計過,美團超過30%的送餐小哥曾從事過制造業。在人員招聘上,快遞與外賣服務行業未來必然是制造業一個巨大的競爭對手。


    三,自媒體。自媒體時代,流量為王。學習能力強且有想法的“后浪”們可以成為不錯的內容生產者。盡管成為網紅帶貨變現賺大錢的概率并不高,但在當下也不失為一條“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出路。

    四,再充電。在職業競爭中落于下風的年輕人,有部分人趁疫情期間再充電,多考幾個證,豐富自己,進化成更好的人,以求未來回歸職場時有更大的作為。

    五,回家,階段性啃老。回家,是降低生活成本的一個辦法。短時間內,有父輩為他們兜底,“啃老”似乎是年輕一代隨時從職場抽身的底氣來源。但疫情時間如果拉得過長,只怕父輩也沒有余糧……

    不管做何選擇,生活常態都已被打破。小編想說,求變,是應對環境變化應有的態度。“后浪”們,不管往哪兒奔涌,請保持奮進的姿勢!

    “后浪”們,繼續在制造業“奔涌吧”!


    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竟然在自主生產口罩這件“小事”上犯了難,暴露出產業空心化的弱點。這反襯了我國制造業的強大。由于我國有著龐大的勞動人口,制造業一直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盡管現在5G、大數據、區鏈塊、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崛起,但這些技術背靠的依然是強大的制造產業。

    我國雖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但制造業出現大面積的人才斷檔、技術及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國家越來越重視人才的培養,各個企業也都渴望得到高技術人才。

    隨著經濟的發展、員工薪酬的增加,中國“低成本勞動力”的時代步入尾聲。低利潤的價值鏈與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之間的矛盾,倒逼制造業進行產業升級,完成由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換、向產業鏈中高附加值領域拓展,以提高企業利潤,降低勞動力需求數量,為核心人才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以及個人發展空間,以吸引、留住人才……

    當前的制造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后浪”。而要成為“工匠”,不光需要聰明、認真,以及良好的技術,還需要有耐心、有毅力,有在一項技術上長時間浸淫、打磨的決心與恒心。從“學徒”變成“師傅”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如果在需要學習、吸取養分、提升自己的青春年華,年輕人卻急進、短視地選擇在風里雨里奔波著送快遞、送外賣,技能毫無積累甚至退化,豈不是浪費了自己成長的機會、辜負了韶光,磋砣了歲月?


    眼下的疫情時期,困難是暫時的,疫情終究會過去,經濟終究會重啟。

    中國作為最早復工復產的國家,又具備強大的制造實力,在全球經濟陷于疫情,出現疲軟的狀態下,中國肩負著“全村人的希望”,或成為最堅挺的存在。可以大膽預估,在接下來的日子,全球的市場訂單都將涌向中國,使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量逆勢而上。

    拿小編熟悉的激光行業來說,雖然一季度的數據有點愁人,但在國內疫情防控越見成效的背景下,國內激光企業已開啟全面復工復產,收入與業績層面有望從第二季度起迎來逐季度改善,與海外進口廠商形成剪刀差,進口替代步伐進一步提速。

    盡管前路依然艱難,但態勢在持續向好。曾經,“后浪”的父輩們經歷“下崗潮”,他們艱難淌過了,相信“后浪”面對疫情下的時艱,更能安然度過。

    只有源源不斷的后浪推前浪,這個國家和民族才會更強大。可以預見的是,我國將不斷向智能制造強國邁進,這也將對“后浪”們的技能和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背靠全球規模最大的制造業,仍然有著“后浪”們大展拳腳的廣闊空間,機會留給勇敢的時代弄潮兒,“后浪”們,請繼續在制造業盡情“奔涌吧”!

    文稿:本站編輯 老王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脈沖超快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