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部分紡織業的老板把工廠開到東南亞。于是大家開始擔心,是否東南亞經濟會再次強盛起來?
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關系
2019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顯著提升。中國許多企業開始深耕東盟了。
1)
公眾都有一種疑惑,那就是東南亞的國家如越南、菲律賓、印尼制造業究竟如何?有沒有可能與中國相提并論?
我的答案是不會!
東南亞早年有一些制造業,比如菲律賓制造就挺受歡迎的。不過東南亞的國家連臺灣、韓國都打不過。怎么可能打得過中國?
要知道哪怕是工業小強國越南,工業生產的規模也只是中國的1/100!
2)
2010年,很多低端制造業回流到東南亞。但從2010年到2019年,中國的GDP反而是進一步提升了。
比如201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與日本相當。而2019年中國的經濟規模是日本的2.6倍!
為啥東南亞一定比不過中國?我講幾個例子:
1.工業配件的能力
我們在菲律賓出口過十臺設備。因為在發貨的時候,客戶忘記購買部分零配件。結果找了大半個菲律賓都沒有湊夠這些零部件。
由于配件市場需求量并不大,導致菲律賓沒有為這個行業配套的零配件代理商。
所以導致一旦東西壞了,設備的維護成本就會非常高昂。
而中國不同,一旦某個工程師有新的產品思路。他可以從深圳一周內搜集95%的零部件,這就是中國的規模效益。
2.中國海量的工程技術人員
現在很多人都有一種錯覺:中國的企業依靠作坊式企業做起來的。
我在東南亞,問本地人學的專業是什么?
聽到最多的就是會計學和酒店與餐飲管理(Hotel and restaurant management. )因為沒有工業只有旅游業!
東南亞理工科學生的比例非常低!而且水平也大多都不高。主要是沒有普惠而廉價的教育!
而中國每年都會有海量的工程技術人員。有一組數據中國15至19歲的女性學生中。
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即理工科)類科目的人數達76%。印度(69%)和新加坡(63%)分列第二和第三。而中國有一點被忽略的是中國每年的理工科生與非中國的理工科生相當!
因為中國發展太快,使得很多人印象里中國的發展還是依靠勞動密集型企業。
但要知道類似于富士康、紡織業、服裝業,產線工人等重度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是大量減少的!
那減少的龐大的人口哪里去了?
中國這些年的發展主要還是靠龐大的理工科人口帶來的工程師紅利。我們可以看下關于杭州吸納就業人口的數據。吸引大學生就業最多的都是科技公司!
杭州這些科技公司動輒幾千,幾萬的研發團隊,市場團隊與銷售團隊。才是中國產業升級與就業保障的最大動力!
杭州吸引畢業生的人數
我們同時也可以看下,華為在各大高校招聘員工的數目!華為在各大高校招聘的員工的數目超過100的就有那么多高校。而這些人是高工資、高福利、高待遇勞動力的。
華為在各大高校招生情況
所以大量科技公司的發展,才是國家保障經濟迅速發展的根源!仔細想想,作坊式企業對大學生最多要個財務,要個研發,要個管理。這與科技公司對崗位的賦能差遠了。
歸根結底,工廠與員工不是核心,人才才是核心。
3.基建水平差距顯著
在東南亞,你很難與客戶定一個準確的時間見面。因為如果你從酒店到客戶辦公室,同樣距離的時間可能是半個小時,可能是兩個小時。因為公共交通體系實在太差了。這使得整個社會的效率就很低,而絕大多時間都浪費在了路上。
東南亞也沒有衛星城。從一個大城市如曼谷、仰光、馬尼拉到另外一個大城市的距離相當遠。
東南亞的基礎物價并不低!比如說水、電、煤氣、食品這一類東西的價格都不低!有的國家還缺電比如緬甸。
馬尼拉夜景
4)東南亞的營商環境——只喜歡貿易,不擅長
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泰國-----無不如此。
華人比較喜歡做貿易。其實做實業的并不多。
總之,我們的制造業的目標是德國與韓國。而我們的高科技的目標則是美國!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