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大大放寬了各地方經濟自主規劃、發展權,從沿海省份開始到中部省份,再到西部地區快速發展起來。自此以后我國各省市就興起了你追我趕的發展勢頭。正所謂有競爭力才有進步,廣東省得最先開放之利、毗鄰港澳臺和東南亞之區位優勢,奪得了我國經濟第一大省寶座,至今已經30年。過去這些年,廣東同樣面臨著來自長三角、環渤海省市的追趕。
以往很多國內外經濟學家在研究中國經濟奇跡時,也關注到這一現象,有的人稱其為“諸侯經濟”。然而當時的經濟普遍是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不高、制造比較粗放,所以犧牲人口紅利、自然環境和廉價勞動力換來的經濟,并不是最終的出路,唯GDP論的發展“諸侯經濟”,弊端逐漸呈現。
國家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一并推出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就是要推動中國發展高科技、現代化智能制造,打破外國在諸多領域對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的壟斷。
以往各省市GDP的爭奪和排名,常常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最具懸念的就是廣東和江蘇之間的爭奪。另外,廣州和深圳的十幾年里的爭奪也是備受矚目,還有深圳和香港的較量,天津和重慶,武漢和杭州等等。
2021年將進入我國“十四五”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時期,各省市的發展亟待呼喚新動能,新的增長點。本文認為,在下一個五年規劃,在經濟大潮里決定勝負的,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對標海外高端技術產業領域,以5G、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生物醫療與器械、高端制造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等具有重大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的產業。
中央層面明確要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科技部表示目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公示的近50個專項512個項目中,網絡通信、新能源、醫藥等相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國家科研經費覆蓋的重點領域。在人才與知識產權保護上,教育部近期開展多次專場招聘,加大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引才力度。
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但是經濟領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仍然表現出逆襲。近日多地公布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河北1至4月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3%,陜西一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2.3%。賽迪智庫研究預計,2020年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望達到15%。
激光與增材制造長期以來是歐美日壟斷了核心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制造技術,發展非常快,但在國內很長一段時間重視程度不夠。
5月20日,廣東發布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明確面向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與增材制造等領域布局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這是激光與增材制造首次被政府明確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
另外,江蘇、重慶、上海、山西、山東等多個省市也陸續發布政策在金融、資金等方面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扶持。江蘇省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發展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以目前城市發展競爭來看,深圳的產業升級和創新能力是非常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深圳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多方面的成果。工業互聯網、5G、高端智能制造、激光制造、人工智能都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多個企業包括華為、中興、大疆創新等均受到美國政府“刁難”。未來五年,國內省市之間的競爭,將取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程度,創新能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技術含量高、增長速度快、市場前景廣、戰略地位突出的特點,是我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保持國家未來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