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科技成果轉化比喻為一個從1到10的過程,科研機構做基礎研究是最前端的1、2、3,企業做成產品面向市場就是7、8、9,而我們做的就是中間的4、5、6,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通道,探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日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集中采訪報道團來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產研院”),院長劉慶如是說。
依托“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技術”開發出的樣機。
在產研院展廳內擺放著一臺由南京牧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這臺四四方方看似不起眼的設備是滬蘇兩地從基礎研究向成果轉化,再被市場認可,服務于產業發展的一項最具影響的案例。
劉慶介紹,這本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光機所”)多年前的一項基礎研究成果,在當時成果成熟度不高,一直無法得以轉化。2013年,上海光機所與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設立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先進激光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激光所)。激光所以300萬元的價格從上海光機所買斷技術所有權,進行產業化研制。期間研制出了測風激光雷達樣機,孵化了南京牧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這臺設備能夠通過激光掃描,對數公里范圍內的風速、風向、切變、湍流等信息進行實時測量。投入市場后,產品在風電領域需求旺盛。通過它可以在線實時監控,調整風機的參數,可有效避免風機損壞,提高風力發電效率。
目前,產品已進入批量產業化階段,廣泛應用于風電、航空、氣象等領域,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由此孵化成立的牧鐳科技也獲得國內風電巨頭2000萬元的注資,現估值達1億元,團隊享有70%的權益。
產研院近期還中標了上海“基于北斗高精度的綠色出行服務應用系統建設及產業化”項目,中標額1000余萬。項目致力于建設基于北斗高精度的綠色出行服務應用系統,打造北斗高精度技術應用戰略性新興產業鏈。通過實時發布、引導市民優先采用綠色交通出行,助力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交通體系建設,帶動綠色出行產業軟件研發、終端制造、系統集成和增值服務。
產研院作為江蘇省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近年來不斷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一端搭建高校(科研機構)與工業界的橋梁,著力于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研發,根據企業技術需求,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應用技術,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另一端搭建全球創新資源與江蘇工業界的橋梁,通過與世界頂級高校和研發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設海外平臺,集聚創新資源落地江蘇。
截至2020年4月,江蘇產研院已在先進材料、能源環保、信息技術、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五大領域布局建設了53家專業研究所,與江蘇省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共建了61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累計衍生孵化760家科技型企業,轉化4500多項科技成果,服務企業累計超過10000家,實現研發產業產值200億元。
劉慶表示,產研院如今服務的范圍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江蘇省,早已延伸到整個長三角甚至全國。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中,如果能夠有序地把三地原創的科技成果進行相互對接,將大大推動科技創新和可成果轉移轉化的效率和價值的提升。科技創新實現產業一體化發展,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抓手,最容易產生實質性效果,更符合長三角地區未來發展的定位。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