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了5月份中國采購經理指數,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調查企業中,81.2%的企業已達正常生產水平的八成以上,顯示復工復產情況正全面向好。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數據表明我國疫情防控趨勢向好,逆周期政策逐漸發力,經濟社會會恢復勢頭仍穩中向好。而結合經濟實際表現來看,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復蘇形勢依然嚴峻,繼續強化逆周期政策調節,穩住制造業基本盤至關重要。
相機抉擇,逆周期政策利好重拾信心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可知,5月新訂單指數為50.9%,比4月上升0.7個百分點,與生產指數差值有所縮小。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有12個行業新訂單指數高于4月,其中造紙印刷、化學纖維及橡膠塑料、鋼鐵等制造業新訂單指數升至臨界點以上,顯示國內相關市場需求有所改善。
5月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繼續回升至53.6%,高于4月0.4個百分點,呈現“建筑業升幅”與“服務業回暖”的雙規跡象。
服務業亦穩步恢復。5月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2.3%,比4月小幅上升0.2個百分點。擴大居民消費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疊加“五一”假日消費效應,消費市場繼續回暖。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蔣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目前市場情況和數據分析,可以證明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所采用的逆周期政策是科學有效的,也體現了相機抉擇的過程,即根據實際需要前置政策安排,比如,通過穩定就業和收入實現經濟基本盤的穩定,繼而通過采取措施推進復工復產與防控有效結合,穩住制造業基本盤。
蔣震認為,目前看,之所以能夠確保制造業數據給出向好表現,背后正是基于一系列采取的逆周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實施,以及金融安排與消費、投資、就業、產業、區域政策等形成合力,由此推動了制造業、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等持續發力,實現經濟穩定。“提前做好逆周期政策儲備,繼續實施一系列財稅金融支持和大項目穩定投入都是為了今后的經濟穩定發展,以及應對經濟形勢變化做好儲備。”
穩住制造業基本盤實屬“開年部署”
實際上,受到疫情影響下的中國制造業,在受到全球需求大幅度滑坡,訂單驟減以及停產停工超一個月的困難后仍舊表現出如此韌性,且在3月、4月、5月三次錄得超過50%榮枯線的數據表現,與2020年開年對制造業的定調部署關系密切。
早在2020年1月初的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曾因聚焦“制造業穩增長”而引來市場一片叫好。彼時,會議就提出要用改革的辦法和市場化措施,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發展動能,促進制造業穩增長,并重申了從推進改革創新、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擴大制造業開放、深挖內需潛力四大方面著力,兼具推動制造業轉型、提質、升級等綜合方面明確了穩定制造業基本盤,進一步激發主體活力關鍵作用之于中國經濟穩定的重要意義。
2019年1—12月PMI指數僅在3月、4月、11月、12月分別錄得50.5、50.1、50.2、50.2高于榮枯線的數據,其余月份均低于榮枯線以下,無疑顯示了2019年制造業景氣狀況不盡如人意,同時也反映了制造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踐行轉型升級的壓力仍在,客觀上需要政策層面繼續發力激發企業活力,在調動主動性上深化內功。
如今,2020年,我國經濟雖然歷經意料之外的疫情波及,制造業韌性十足,PMI指數已然連續錄得三次高于榮枯線的表現,無疑是對政策未雨綢繆的最好回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越是在特殊時期越是要堅持政策的科學、靈活和有效性。對于制造業而言,提升企業積極性激活制造業活力依舊是穩定經濟大局的關鍵所在。
比如,應對疫情采取的一系列逆周期調節政策,包括“真金白銀”利好企業的融資便利、稅費減免等疫情舉措,甚至被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且正在按部就班加緊落實“讓真金白銀落到一億兩千萬市場主體上”的莊嚴承諾。在王晉斌看來,實際上這些都是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范疇所在,正所謂越是在困難時機就越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深入。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核心就是通過一系列減稅降費等具體措施實現企業降成本。
王晉斌認為,當前形勢之下,要在確保企業生存的同時,切實解決企業負債率稿、勞動力成本上升、稅收負擔中等一系列難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是客觀規律,但圍繞負債率、稅收負擔等采取諸如降低融資成本、保證不錯的行業平均收益率,吸引各方資本有意愿進入制造業等工業部門的具體措施,顯然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成本優勢。”
王晉斌說,確保實體經濟有錢可賺,盡快解決金融部門和實體經濟的銜接問題,以切實減少我國工業企業利潤微薄甚至虧損的企業數量,目前看,仍舊是確保企業能夠長遠持續發展,繼而利好經濟穩定的關鍵所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