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本文觀點是基于2019年8月創享智庫(THINKTANK)發表的《論產業轉型升級之制造業》,從近十年來中國在世界工業國家的排名提升可以看出,中國制造業正在經歷著從量變到質變的蛻變過程;如何適應中國制造業所處的轉折期;如何把握未來發展新趨勢;如何立足中國現實條件與需求,軍歌已奏響,再踏新征程,實現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疫情之下,制造業面臨嚴峻挑戰,如何利用度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及工業互聯網積極應對,搶占產業鏈制高點。創享智庫(THINKTANK)——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踐家,將給出建議。
——創享智庫-商業策略中心
一、制造業大國向強國轉變
2019年,中國制造業GDP增長5.7%,與美國、日本、德國等其他三國的制造業GDP出爐時,同樣沒有懸念;中國依然遙遙領先,達到4.23萬億美元,美國是2.45萬億美元,德國是0.85萬億美元,日本是1.02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制造業GDP已經接近美,日,德三國之和。
如果將中國、美國、日本和德國四個國家的制造業GDP視為一個經濟體進行研究,發現從2010年到2019年這十年間:中國制造業GDP所占比例從34.4%上升到49.5%,美國制造業GDP從32.1%下降到28.7%,日本制造業GDP從21.2%下降到11.9%,德國制造業GDP從12.2%下降到9.9%;也就是說,中國從所占四國經濟體約三分之一發展到所占約二分之一。根據這些歷史數據,我們可以大膽推測,2022年中國制造業GDP所占四國比將超過50%,2030年左右將超過60%,未來這十年間,也正是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
根據2019年5月創享智庫(THINKTANK)發布的《疫情之下新基建掃描——工業互聯網篇》研究報告,其中觀點認為:工業互聯網將獨辟蹊徑重構世界工業制高點,2016年,中國成立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并于同年頒布《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工業互聯網。幾乎在同一時間,世界各國紛紛布局,如德國推出國家計劃“工業4.0”;法國推出“新工業法國”和“新工業法國Ⅱ”;日本提出“日本制造白皮書”;英國提出“英國制造2050”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影響的里程碑事件。
二、工業增加值較穩定增長
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技術改造與技術革命,相應觀點《論企業轉型升級應對之道》,創享智庫(THINKTANK)早在2018年11月就發表在《科技創新導報》,其中提出:“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從互聯網到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新技術革命在不斷進行。生產方式也隨之改變,從手工到自動化,再到智能化、網絡化、平臺化。”實踐證明,采用先進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對現有設施及條件進行改造,具有投資相對少、工期短、見效快等特點,可以有效避免重復建設。與此同時,技術改造還可以優化產業結構、改變增長方式,進一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從國家層面來講,技術改造的最直接結果則體現為工業增加值的持續增長。
2019年中國工業增加值達到31.5萬億元,并繼續保持全球第一。2009年至2019年這11年間,工業增加值從13.5萬億元增長到31.5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8.8%,略低于同期GDP一個百分點(2009年34.9萬億元,2019年99.0萬億元,CAGR9.8%);基于2020年疫情之下,預估在2022年,工業增加值將突破36萬億元。
三、全球價值鏈轉型與升級
全球價值鏈二戰到現在形成經歷了三個階段,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價值鏈擴張開始進入瓶頸期,貿易摩擦和疫情為全球價值鏈帶來了新的挑戰,制造業回流發達經濟體和產業遷出中國可能會對我國部分行業一定程度沖擊。從全球價值鏈的形成原因上看,比較優勢是根本原因,成本降低是必要條件,跨國企業是推動力量,全球價值鏈提高了經濟效率。全球價值鏈重構對中國的短期影響和中長期影響疫情后期原世界工廠的外商直接投資或分散至全球更廣闊的領域,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優勢短期難以替代。中長期來看,低端制造業遷出,是產業發展的自身規律,有利于本國產業的轉型升級,我國逐漸成為對外投資的重要力量,主動的產業遷出使我國的產業分布更加合理。
底特律破產風波:2013年12月3日(美國當地時間),美國聯邦法院做出裁決,批準底特律正式宣告破產(2014年12月10日,結束法庭保護,宣告擺脫市政破產案)。曾經的美國第四大城市,由于負債超過180億美元申請破產,雖然傳統產業衰退是重要原因,但是產業轉型升級不力或者沒有及時開展成為壓垮底特律申請破產的最后一根稻草。作為曾經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大汽車行業的總部,鼎盛時期人口達200萬,隨著歐洲、日本競爭對手的沖擊,加之金融危機期間通用和克萊斯勒的破產,人們開始逃離這個城市,人口降到70萬,在當時淪為鬼城。
魯爾工業區文化創意轉型升級:德國重要的能源和鋼鐵生產基地,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衰敗。如何將這些大規模的廢棄工廠轉變成為發展旅游的一個重要資源,魯爾工業區充分運用文化創新,依照生態主義,通過功能定位,確立整體規劃,基于城市傳統,以藝術化的表現手法,創意性地將工業景觀與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完美結合,成為全球工業文化遺產旅游的典范,實現了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
通用電氣轉型升級:由愛迪生創造的通用電氣,在杰克·韋爾奇(JackWelch)的領導下,將其轉型升級為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企業,并將服務的目標定位在中國,成功轉型升級。
四、疫情之下轉型升級實踐
制造業轉型升級,其中包括新產業替代沒落產業,是一個低附加值產業不斷被高附加值產業迭代的過程,伴隨效率及技術水準的提升,增加該產業的附加值,達到產品質量改良、技術提升及新產品出現等目的。在中國現階段,將面臨的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現實條件與需求,諸如制造業管理水平普遍較低,制造利潤有待挖掘;制造業轉型方向應該著眼生產制造轉向供應鏈協同;未來的發展中,柔性化生產將發展成為制造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疫情之下,未來發展新趨勢與動向,具體說來,有如下六種方式:
1、傳統生產智能化:利用物聯網等技術的綜合運用,有效整合制造業供應鏈數據。
2、分工縱向一體化:降低供應鏈運輸成本,逐步實現專業化分工,同時加大對合作的需求。
3、粗放生產持續化:滿足消費者希望產品能夠減少能源與材料使用量,從而提高價值鏈效率。
4、規模生產定制化:提高了對定制化產品的需求,使得為個人和小眾市場生產成為可能。
5、生產產品服務化:適應客戶需求從產品轉向服務,通過虛擬平臺獲取信息、完成交易實現人機互動。
6、醫療裝備自主化: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我們國家將最先進、最高端的醫療裝備不計成本地投入使用,但這背后也顯示了我國制造業的一絲無奈。成本如此之高,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國高端醫療裝備制造長期被國外壟斷,被人“卡著脖子。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