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7月1日報道:分析師認為,在全球疫情和經濟尚不明朗的形勢下,中國下階段宏觀政策應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穩住就業基本盤。
中國6月官方制造業和非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雙雙上揚,制造業指數(2356.459, 17.89, 0.77%)超預期升至三個月來的高位,非制造業指數更創下七個月來最高,顯示整體經濟恢復勢頭向好。不過,外部需求和內部就業壓力仍較大,是制約經濟復蘇的主要因素。
隨著6月PMI出爐,經濟師普遍預計中國第二季GDP將明顯回升,增幅可能超過2%。分析認為,在全球疫情和經濟尚不明朗的形勢下,中國下階段宏觀政策應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穩住就業基本盤。
中國國家統計局昨天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制造業PMI升至50.9,高于路透社和彭博社調查預估的50.4,也是連續第四個月擴張。作為宏觀經濟先行指標,PMI指數高于50時說明行業處于擴張,低于50則代表陷入萎縮。
外部市場因疫情存變數紡織業等復蘇面對壓力
中國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指出,制造業領域受調查的21個行業中,14個行業PMI高于臨界點,較前一個月增加五個,這顯示制造業穩步恢復,基本面繼續改善。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雙雙上揚,其中新訂單指數連續兩個月回升。
但趙慶河提醒,制造業復蘇依然面對不確定因素。首先,進出口指數雖連續兩個月改善,但仍位于榮枯線以下,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2.6,進口指數為47,這顯示當前海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外部市場依然存在變數。其次,紡織、服飾和木材加工等行業的PMI持續處于萎縮,這些領域復蘇仍面對較大壓力。
從企業規模來看,小型企業面對的挑戰比大中型企業更嚴峻。上月大中型企業PMI均升至榮枯線上,但小型企業仍下跌至48.9。反映訂單不足的小型企業占比也高于大中型企業。同天公布的非制造業PMI為54.4,連續四個月回升,受調查的21個行業中有15個PMI高于臨界點。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4.2,也高于前一個月,表明整體企業生產運營持續改善。
大華銀行環球經濟與市場研究主管全德健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隨著中國境內冠病疫情受控和經濟刺激政策落地,內向型行業正逐步回到發展正軌,但受全球疫情反復影響,外向型行業短期內仍難以擺脫困境。政府應大力扶持受沖擊最嚴重的小型企業,避免失業潮爆發。
經濟師紛調高次季GDP預測至2.6%
全德健說:“往年這個時候,中國出口廠商已開始為圣誕節訂單做準備。但現在歐洲疫情還沒平息,美國幾個州又遇上第二波疫情,下半年行情恐怕還是不景氣。中國政府的援助措施只能為出口行業暫時紓困,但要讓行業真正復蘇,還需要外需發力。”
6月PMI指數好于預期,令經濟師對中國第二季經濟增長更有信心。野村證券昨天把第二季GDP預測從1.2%調高至2.6%。渣打銀行大中華區及北亞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更樂觀預計,第二季GDP增速有望達到3%左右。
中國銀行(3.500, 0.02, 0.57%)研究院在昨天發布的第三季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則預計第二季GDP增長約為2.8%。報告指出,下半年雖然面臨更多變數,但預計經濟將持續恢復和好轉,三季度增長5.2%左右,全年增長2.5%。
報告認為,下半年貨幣政策將延續寬松走向,但降準次數將少于上半年;而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的同時,要著力解決公共投資有效性的問題。在良好經濟數據帶動下,中國股市昨天全面收高。上證綜指微漲0.78%,深證成指攀升2.04%,創業板指更上揚2.77%至逾四年高點。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