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東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大數據發展戰略,大力發展5G網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緊緊圍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這個核心,以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為抓手,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著力搭建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載體。廣東以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工業大數據的“連通器”,支持鼓勵工業互聯網平臺不斷開放平臺數據、計算能力、開發環境等基礎資源,向工業企業提供低成本、快部署、易運維的產品、服務和技術解決方案,有效匯聚工業數據資源,逐步推動大數據在工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在全國首創發布“廣東省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供給資源池”,制定嚴格的遴選程序和標準,匯聚了370多家優秀平臺商、服務商入池,并在組織服務商與制造企業精準對接、“上云上平臺”政策方面予以重點支持,建立以資源池企業為主體、制造業企業與服務商跨界融通的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阿里云工業互聯網總部、樹根互聯總部、海爾、徐工等80多家省外優秀服務商紛紛集聚廣東,華為、富士康、美的、格力、華龍迅達等本土工業互聯網平臺商、服務商加快發展,華為FusionPlant平臺、富士康BEACON平臺、樹根互聯根云平臺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幫助工業企業應用工業大數據進行數字化轉型。
二是激發工業企業應用數據活力。廣東堅持以企業需求為主導,分層分類鼓勵企業采取相應的大數據策略,采集、挖掘、應用工業數據,形成數據驅動、快速迭代、持續優化的良好發展態勢。對于龍頭制造企業,我們按照“先典型引路、后全面推廣”的實施路徑,聚焦電子信息、先進裝備、食品醫藥、輕工材料等重點行業,建設一批具有創新性、典型推廣意義的“燈塔式”應用標桿示范,探索發展模式和路徑,帶動上下游企業數據集成應用;對于中小企業,我們按照“企業出一點、平臺讓一點、政府補一點”的原則,以服務券后獎補的方式,推動工業企業“上云上平臺”數字化轉型,降低工業企業的大數據應用門檻。以生產制造、中小企業、初級應用等為重點,在研發管理協同、生產設備狀態監控、智能排單調度等領域提供了超過400項應用服務,已推動超過6000家工業企業運用“低成本、快部署、易運維”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解決生產制造環節的痛點難點問題,支持超過50萬家企業上線用云降本提質增效。
三是促進產業鏈數據協同應用。廣東全省分布著超過400個產業集群或專業鎮,是制造業企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組織形式,集群內分工配套相對齊全,工業數據資源豐富,具有產業鏈數據協同的良好基礎。我們以產業集群為切入點,著眼于實現產業鏈協同制造與產業集群整體數字化升級,以特定行業、特定領域的服務商為牽頭方組建聯合體,從解決集群企業關鍵問題、打通關鍵應用場景出發,為集群提供工業互聯網優秀解決方案,打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桿,逐步推動集群中小企業整體實施“上云上平臺”數字化轉型。在此過程中,逐步培育發展特定行業/區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進集群企業間的數據交互、共享和集成,驅動產業鏈內外資源合理配置,充分發揮工業數據融合應用價值,實現產業鏈協同制造。
四是深化工業大數據成果應用。廣東在全國首創制造業大數據指數(MBI),率先探索基于大數據對制造業監測預警的新路徑。充分利用大數據手段有效突破數據孤島,匯聚了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企業用電、商品進出口、貨運、貸款、用地、通信、用工等第三方一手海量數據,確保數據客觀、真實;運用機器學習等大數據方法,構建一個有別于傳統經濟分析框架的指數模型,形成一套具有科學性和時效性的全新制造業發展評價體系;利用紅綠燈圖等可視化手段初步實現了對制造業宏觀、中觀、微觀的運行監測預警,尤其是在精準發現區域、行業、企業異動方面效果明顯。
五是穩步推進大數據標準體系建設。廣東編制《廣東省大數據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2018-2020)》,發布了8項地方標準和3項團體標準,組織編制了擬作為推薦性地方標準的《大數據業務分類與代碼》。同時積極貫徹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推廣國家《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的工作部署,成為全國首批宣貫先行示范省份,推動廣州明珞汽車裝備、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平安科技、廣州醫藥、OPPO移動通信、藍盾信息、佳都新太、湯臣倍健8家廣東省企業簽署DCMM貫標評估合作意向,加速提升工業企業數據管理能力。
推動大數據與傳統工業的深度融合、創新應用,是一項前所未有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意味著廣東將逐步改變以要素驅動為主的傳統生產制造模式,進入以數據和創新競爭為主的新制造時代。這是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戰略窗口,廣東將深入貫徹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工業大數據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促進工業大數據匯聚應用,建立完善的工業大數據生態體系,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將重點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廣泛推動工業企業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支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生產線裝備智能化改造,推進各類裝備與信息系統廣泛互聯互通,實現生產過程數字化和工藝流程優化,建設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采取按需付費、以租代買等模式,廣泛推動工業企業將工業設備、核心業務系統等關鍵環節向云端遷移,實現研發、設計、采購、生產、銷售、物流、庫存等業務在線協同,進一步打破設備間、系統間、企業間、區域間的數據孤島,提高資源綜合配置效率。針對中小微企業創新“輕量應用”“微服務”,提供低成本、低門檻、快部署服務。
二是推動特色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開展特色產業集群產業鏈協同創新試點,依托大型龍頭制造企業,向產業集群企業輸出先進集成裝備、系統應用等軟硬一體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支持特色產業集群行業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等組建產業聯合體,打造行業/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開發推廣具有行業特色的數字化解決方案;通過試點先行、以點帶面、成批推進的模式,快速推動工業互聯網應用在產業集群落地推廣,促進行業內、區域內數據資源的快速流轉應用,打造資源動態配置、需求精準、響應和分工精細協作的特色產業集群。
三是構建以工業大數據為核心的新型供應鏈體系。聚焦電子信息、家電、裝備、汽車等重點行業,推動龍頭制造企業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與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實現深度互聯,打造全產業鏈信息數據鏈,提升信息、物料、資金、產品等的配置流通效率,推動設計、采購、制造、銷售、消費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形成高效協同、彈性安全、綠色可持續、安全可控的新型產業鏈,帶動全產業鏈降本提質增效。
四是建立開放共享的工業大數據生態環境。加快建立開放合作的廣東省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供給資源池,引進培育一批專業化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工業大數據服務商。引導設備廠商、自動化企業開放設備協議、數據格式、通信接口等源代碼,推動工業設備數據互聯互通。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關鍵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構建各類要素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市場制度,推動制定工業互聯網平臺互聯互通規范,促進工業數據自由傳輸遷移,以及工業模型、微服務組件、工業App跨平臺部署、調用、訂閱。深入開展數據管理能力評估貫標,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工業數據分類分級管理體系。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