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在一定程度上想要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讓中國成為世界強國,就必須要打造強有力的制造業。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制造業發展都較為迅速。各級政府領導也非常重視制造業的發展,中國制造2025就是一個由國家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的戰略文件。可以看出,制造業對于我國來說確實是舉足輕重的。
近幾年我國又有一些制造業項目不斷發展,在國際上取得了極好的成就,2018年的年度報告也顯示中國制造業水平的定位是位居第三方陣前列。但是盡管如此,我國離歐美等國家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從我國市場內部來看制造業還有哪些發展困難呢?
首先是技術的研發,中國的制造業在產品創新和技術研發上遠遠落后于歐美的國家,很常一段時間我們都只是模仿者,跟在歐美國家背后研發他們已經開發過的產品技術,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導致缺乏核心競爭力。
并且中國大部分中小型制造業產生產的都是制造業低端,總是依靠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兩大優勢進行經營。
這樣的情況就會導致成本成為了中小型制造業企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近幾年隨著房地產價格的不斷升高,這個問題更加凸顯。
在我國買房是很多國人追求的目標。但是日益升高的房價卻成為了最大的阻礙,根據此前央行顯示的報告,我國56%的家庭中都有負債情況,而在這56%中有75%的負債都是原有的房貸。房地產價格的增速和規模大大超過了制造業的增速和規模。前文提到的中小型制造業廠商,也就因為房價上升的原因,導致工廠土地成本上升,而成本的上升又帶來利潤過少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小型企業就急需資金維持生產或是解決成本問題,生產經營成本的不斷提高,讓中小型制造業特別是那些依賴勞動力成本和并不具備高新技術的企業舉步維艱。
曾經的超級工廠深圳在最開始建設的時候,有很多中小型企業選擇再次建廠,在近幾年深圳的房價越發升高,甚至一度超過了廣州,如此高昂的房價讓工廠土地成本高企,租金的成本壓力只能讓這些企業選擇轉移陣地,但是不是所有企業都有能力完成產業轉移的,不能接受高房價的企業只能面臨倒閉。而同樣的轉移陣地的不僅有我國的國有企業,也有其他外資企業,隨著我國房價成本、勞動力成本的上增,不少外資企業選擇了轉移資產值東南亞或稍落后地區進行發展,而原來靠制造業發展的深圳就陷入了一個困境,房價過高導致沒有制造業運營,沒有了制造業的支撐,深圳又失去了最大的競爭優勢,日益增高的房價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是很大的。
總之房價成為了制造業發展的一個大成本制約,而另一方面哪怕成本降低了,中國制造業也要牢牢抓住自主創新這一發展趨勢,才能真正走出國門做強做大。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