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解決方案

    華為萬人研發激光雷達?成本幾何級下降,智能駕駛洗牌開始

    星之球科技 來源:百度2020-08-16 我要評論(0 )   

    華為又一次吹響集結號。日前,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總裁王軍在第十二屆汽車藍皮書論壇上表示,華為目前在武漢光電技術研究中心集結了一萬多人,該中心目前正致力于...

    華為又一次吹響集結號。

    日前,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總裁王軍在第十二屆汽車藍皮書論壇上表示,華為目前在武漢光電技術研究中心集結了一萬多人,該中心目前正致力于研發激光雷達技術,目標是在短期內開發出100線激光雷達,且未來將實現讓激光雷達成本降至200美元(約1391人民幣),甚至100美元(約695人民幣)。

    根據王軍表述,有三個關鍵詞:

    1、集結一萬多人

    2、短期內

    3、100線激光雷達

    我們試著分析一下。

    顯然,在一個研究中心集結一萬余人搞研發的成本和方式,在中國企業中能做到的屈指可數,也只有類似BAT的互聯網巨頭想必是沒有問題,這一點,對華為而言自然不在話下。

    從研發成本角度考慮,這一點顯然是多慮的,對于華為三十年的市場拼殺,對研發從來都不計成本,要不然也不會有5G的問世。

    激光雷達研發,即便如王軍所言是短期內,2-3年也屬于一個正常研發周期,此次集結一萬余人,地點是這幾年崛起的新一線城市武漢,僅從人力成本計算,研發周期內就得花費數百億人民幣。

    為何是一萬余人呢,激光雷達是一個系統級別的產品,上游的零部件供市場上很難有大量、車規級且性能穩定的部件供華為選擇,華為一萬余人的研發團隊,其中有一部分工程師很有可能在做激光雷達部件供應。

    為何華為要強調“短期內”呢,在激光雷達領域,已經涌入了很多對手,國際方面,Velodyne LIDAR占據全球絕大部分的車載激光雷達市場,另一家巨頭Innoviz拿到了寶馬的 level3 訂單,將在明年第二或者第三季度交付激光雷達產品支持寶馬的新車上市。

    國內方面,速騰聚創、禾賽科技、北科天繪、鐳神智能等為代表的國產企業開始崛起,不僅在資本市場拿到融資,在產品上也打壓了Velodyne LIDAR一枝獨秀的現狀。有信息顯示,速騰聚創在產品上一直緊盯Velodyne,并與Velodyne保持一定的價格差優勢。

    第三點,為何是100線。多線雷達具有多個發射器和接收器,通過電機的旋轉,獲得多條線束,線數越多,物體表面輪廓越完善,因此線數越多越精確。華為一開始便將目標聚焦在100線,可謂用心良苦。

    此外,“集結”一詞本身帶有必勝的決心,也符合華為企業文化。

    其實早在去年8月華為開發者大會上,就已有華為要制造激光雷達的信息流出,直到去年10月召開的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就宣布華為要造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智能汽車核心傳感器。

    目前的現實是:自動駕駛需要激光雷達,但價格太貴了,用不起。十年前,一臺激光雷達的價格數十萬美元起,過去兩年,激光雷達的價格已經有了數量級的下降。

    今年1月2日,速騰全新125線MEMS固態激光雷達RS-LiDAR-M1 Simple正式上市,單價為1898美元(約合人民幣1.3萬元)。就連無人機巨頭大疆也開始做激光雷達了,但依舊很貴。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階自動駕駛落地。

    市場產值方面,據美國透明度市場調查(TMR)報告稱,2018-2026年間,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規模預計將增長到20億美元。在該預測期內,全球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5%,增幅處于穩健狀態。

    這其實不是最重要的,激光雷達是實現自動駕駛最重要的傳感器之一,盡管馬斯克旗幟鮮明地反對用激光雷達,特斯拉也采用了純視覺解決方案,但從業界目前的普遍觀點,激光雷達依舊不可替代。

    激光雷達工作原理是向目標發射探測信號(激光束),然后將接收到的從目標反射回來的信號(目標回波),與發射信號進行比較,作適當處理后,就可獲得目標的有關信息,如目標距離、方位、高度、速度、姿態、甚至形狀等參數,從而對目標進行探測、跟蹤和識別。激光雷達目前市場上有4線、8線、16線、32線、64線、128線等產品。

    Innoviz 中國區總經理蘇淑萍表示“就現實情況而言,目前絕大多數的高階(L3以上)自動駕駛企業,不管是他們的demo,還是當下的試運營,基本都能看到激光雷達的身影。”

    上個世紀80年代,日產汽車就曾開展過關于可控制車輛間距的激光雷達的研究,但彼時自動駕駛浪潮還遠未來臨。

    截止目前,成本是最大的敵人。華為的目標,是要短期內開發出100線激光雷達,顯然是車載級別高線束的產品,且要將成本降至200美元(約1391人民幣),甚至100美元(約695人民幣)。

    假若華為在短期內數萬人的研發,能夠將激光雷達成本打下來,對于高階自動駕駛,即L3以上自動駕駛,其意義重大。一是加速L3自動駕駛量產落地。二是涉及自動駕駛關鍵傳感器實現國產替代。

    無論哪一個,對于當下的汽車產業和自動駕駛,意義不言而喻。


    轉載請注明出處。

    華為激光雷達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