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素來有“世界工廠”之稱,而中國制造也一直是中國人的驕傲,中國制造的產品也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質量好、產量高,“中國制造”更像是一眾商品的統稱。而制造業對于中國來說也是意義非凡的,如今,制造業已經成為了中國的支柱產業,盡管互聯網行業和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迅速,但是對于中國經濟來說,制造業才是真正能夠提振經濟活力,保持經濟長久發展的一大“法寶”。
而如今,中國制造卻面臨著重重困難,發展舉步維艱。
“怪相一”
其中之一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我國制造業商品質量出現了下滑的現象。以前一個小物件能夠使用十幾年的時間,質量相當好,但是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有不少企業之間甚至打起了“價格戰”。如今商品的價格是下來了,便宜了不少,但是產品的質量卻是得不到保障的。以前能使用十幾年的產品,現在使用一兩年可能就要換新了。在這樣的“惡性競爭”之下,假冒偽劣的產品越來越多,拉低了我國商品的質量,中國制造的口碑也逐漸變差。
“怪相二”
另外就是中國制造業的利潤問題,雖說“中國制造”大名鼎鼎,但是中國制造的利潤卻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根據相關數據來看,在2019年1月到11月中,我國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達到了95.00萬億元左右。而其中的實際利潤,卻只有56100.7億元,利潤率只有5.9%左右。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制造業的利潤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而專家指出,中國制造之所以利潤低,專家認為主要是因為沒有形成品牌效應,即便是大家愿意為其買單,但是不愿意出高價為其買單。所以,日后中國制造如何“打響品牌”,可能也是一大亟需解決的問題。
“怪相三”
最后就是制造業“招工難”的情況,中國工廠上世紀是非常搶手的,能夠在工廠里有一個工位,是很多人的心愿,但是如今的工廠卻面臨著“招工難”的情況。尤其是年輕人,很少有人愿意去工廠工作的。一方面,工廠目前的待遇和工作環境,和外界的很多工作相比較,都有著一定的差距,這么多年來一直沒有發展和進步;另外,年輕人現在對于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規劃,想要有長遠的發展,就會選擇一些和自己職業定位符合的工作。
綜合以上說法,制造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但是制造業的發展,目前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窘境”。而中國的制造業目前的窘境主要源自于三大“怪相”,一個是質量低、一個是利潤低、還有一個就是“招工難”。如果想要中國制造在發展的過程中,擺脫掉“低質”的標簽,那么就需要中國制造業有所改變,擺脫掉長期以來的“標簽”。你對于中國制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