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按工業增加值計算,我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但同時我國并不是工業強國,處在世界價值鏈的中低端,在很多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上受制于人。隨著近期中美關系的惡化,這種在關鍵技術上的短板,成為了美國的攻擊目標,給我國的相關行業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要想解決這種困難,需要持續性的人才和資金的投入,非一朝一夕能達成。本文將簡析1-7月的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情況,來了解疫情之下,我國工業企業經營現狀。
1-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1022.9億元,同比下降8.1%,降幅比1-6月累計收窄4.7個百分點。由于疫情的原因,1-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38.3%,隨著疫情的緩解和復工復產的推進,工業企業經營效益不斷改善,但復蘇進度緩慢,目前仍有較大的降幅,預計要到4季度才能轉正。
圖表和本文其它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
分行業門類看,41個大的行業門類中,只有9個行業營業收入正增長,而降幅超過10%的行業達到11個,可見工業行業經營效益惡化的普遍性。(文末附有詳細表格)
計算機、通信和電子制造業增長6.5%,增速最快,反映了信息技術產業的強大韌性,隨著5G時代的到來,該行業有望繼續延續強勁發展趨勢,在我國經濟中的重要性將進一步加強;其次是煙草制造業,增長5.5%;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增長4%,排名第三。降幅最大的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其他采礦業下降61.5%,但該行業較小,故不將其列入排名),降幅高達21.7%,另外還有9個行業降幅超過10%。
從利潤角度看,1-7月,有兩個行業利潤是負的,即行業整體虧損;另有13個行業利潤總額降幅高達10%;只有12個行業利潤總額正增長,其中7個行業增速大于10%。疫情之下,行業發展明顯分化。
利潤總額增速最大的還是計算機、通信和電子制造業,利潤總額增速高達28.7%;其次是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增長24.3%;另外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24.1%;再次是煙草制造業,增長22.8%。利潤降幅最大的是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134.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107.9%),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72.1%),化學纖維制造業(-40.4%)等;這幾大行業主要都是石油化工相關行業,受疫情影響,石油能源及相關化工品需求銳減,因此利潤下降較大。
綜合來看,計算機通信和電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三大裝備制造業發展穩健,另外汽車制造業最近幾個月復蘇強勁。這幾大行業位于產業鏈的下游,技術門檻較高,市場需求大,我國在其中不少領域存在著非常大的短板和差距。在疫情之下,這幾大行業仍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堅定了我們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決心。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