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三維圖,導入材料,設備運轉,激光照射……一件3D打印樣品即刻成形。9月4日,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國創中心)的激光先進制造實驗室內,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幕“日常”。
自去年初獲批建設以來,這家國家級創新中心里,“日常”進行著綠色節能技術、智能化關鍵技術等七大技術領域的科研攻關。領銜的,則是一群“雙創”的博士們。比如,中心里的激光先進制造研究所和工業智能研究所,四位博士構成的“科研F4”組合,就“創”出了一番新事業。
自立門戶,讓3D打印“植入”軌道交通
早在三年前,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的光學工程專業博士馬明明,就在琢磨一件事:增材制造(3D打印)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應用已如魚得水,但在軌道交通領域卻還較為空白,是否這項先進技術能順利“嫁接”?
為此,他先后到西安、上海等地調研考察。他發現,3D打印技術的引入,有望讓零件使用壽命提升20%,縮短研發周期30%,節省開模成本60%……這讓他激情澎湃,躍躍欲試“自立門戶”,創新創業。
去年6月,激光先進制造研究所在國創中心成立,并確立了增材制造、激光清洗和激光焊接三大主研方向。此后,研究所還迎來了材料研究的博士張月,和十余名雙一流本碩畢業技術人員。
算上疫情影響期,到現在也就一年零三個月時間,團隊啟動的增材制造項目,已搭建好了生產基地,受電弓部件、受流器配件等樣品快速“打印”面世,并實現了市場推廣。“產品較小,但能助力軌道交通裝備行業關鍵部件擺脫傳統工藝制約。”馬明明說。
此外,他們還建立了面向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的激光清洗實驗室,開發了從高功率到低功率、從短脈沖到連續光、從短聚焦到長聚焦的激光清洗裝備,并實現了軌道交通裝備檢修中輪軸激光清洗、電機外殼激光清洗和鋁型材焊前激光清洗等技術應用場景。
在這里,參與博士創新項目的新秀廖寧寧,則推動了激光焊接實驗室的建設,組團自主研制了面向解決軌道交通裝備部件焊接熱變形難題的激光復合焊接工藝與裝備……
為軌道交通裝備“聯”上工業互聯網
除了引入時髦的3D打印,國創中心還有一群博士,瞄準了智能制造界“新寵”——工業互聯網。工業智能研究所,在基礎研究深耕多年的機械專業博士劉翊的領隊創建下,應運而生。在志同道合的留美“海歸”博士劉凱,和十余名計算機與軌道交通學科專業背景的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他們從打造全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著手,瞄準智能感知硬件和智能分析軟件研發的目標出發。
很快,劉翊帶領下,第一個科研攻關項目“基于運行狀態預測的城軌車輛轉向架可視化協同維修方法”,就入選了湖南省重點研發項目。研究所也形成了第一個進入市場的“中車株機設備信息化系統”,上線運營半年多,已實現對超2萬臺設備的實時管理,提高設備管理效率和安全透明度的同時,化解了以往依賴人工電話報修,無法實時觀察所有設備故障的尷尬。
而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優勢,新型動車組狀態監控系統項目、地鐵車輛診斷系統項目等訂單相繼獲簽。
“作為行業和湖南省唯一一家國家級創新中心,在創立之初,我們就將自身定位為不與高校爭學術之名,不與企業爭產品之利,站在行業巨頭肩膀上,集合現有技術優勢資源,通過自主創新、協同創新、聯合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的發展模式,著力突破核心技術、國際壁壘,發展四新四基。現在看,開局良好。”國創中心主任李林肯定。
而截至目前,“博士F4”領銜下,國創中心已先后斬獲了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一項國家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兩項湖南省重點研發計劃和一項長株潭重大標志性創新示范工程,一項湖南省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計劃……
這里的雙創氛圍,越來越濃郁。這不,今年6月,中心又來了新創業者——專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博士后王彧弋,新的雙創故事,即將上演。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