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興到華為,再到最近傳得沸沸揚揚的中芯國際事件,不難看出,美國似乎愈發“忌憚”中國科技產業的崛起。這不禁讓人想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以貿易不平衡為借口,對日本蒸蒸日上的半導體等科技產業進行打壓。
與美國多年的斗爭,日本經濟迅速“偃旗息鼓”,不僅步入“失去的二十年”,日本電子制造業也因此陷入衰落,僅僅度過了短暫的輝煌時期。對于自家歷史上曾承受的傷痛,2018年年4月8日,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還以刊文的方式對中國發出勸告,“隨著中國經濟科技實力日漸上升,中國應吸取日本教訓,對美國提高警惕。”
正如我們的老祖宗所言,“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如今我們的芯片行業發展也遇到了困難重重的局面,通過回溯日本當年的慘痛經歷,無疑能對我們有所啟發。
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下美國與日本的半導體之爭。
1981年,美國國內中西部以及東北部的失業問題爆發,勞動人員大批下崗的現象一直持續到了1985年都還沒有完全改善。美國將造成這一狀況的外部原因之一歸咎于日本。數據顯示,1981年開始,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赤字超過500億美元,日本對美國出口額在當年美國整體貿易赤字占比約80%。
此時日本經過30年左右的發展(自1950年),其電子制造業在1985年達到17.7萬億日元。同年日本生產的DRAM芯片全球市占率突破了80%。美國自然對此是心存芥蒂的。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的半導體技術是“偷學”美國而來的。1953年,日本電子設備制造商索尼創始人盛田紹夫從美企西方電器公司(Western Electric)買下了晶體管專利技術。隨后不到5年的時間,索尼發明了全球第一臺晶體管收音機,并在1959年拿下了晶體管銷量冠軍的寶座。
初嘗到技術先進帶來的“甜頭”之后,日本在1974年確立了舉全國之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方針,還召集了日立、富士通、NEC等6家國企研制起了超高性能計算機以及64K,128K的KDRAM芯片。此時的日本內心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早日發達,趕上美國。
事實上,日本真的就“棋差一著”了。公開資料顯示,1981年時日本的64KDRAM芯片產能位居世界第一,上文提到的富士通、NEC、日立還成功躋身全球前十大半導體企業,這一盛況在70年代初還未見雛形。
美國自然也不會讓日本就此“得逞”,1984年,美國開始行動了,不僅成立了專門的技術監控機構以限制在高科技領域對日本的出口,還籌備了超級LSI研究計劃以及《半導體芯片保護法》,推動芯片國產化制造,就連此前與日本達成的半導體優惠稅收也一一作廢。
到了1985年,美國干脆連表面功夫也不做了,直接施壓日本,逼迫其簽署為期5年的《日美半導體保證協定》,為的就是讓日本買下更多美國生產的半導體。據此,美國的芯片及其相關產品也能打入競爭對手內部,占領更多市場份額。
與這一協定同年簽署的還有廣為人知的《廣場協議》,業界認為這是令日本DRAM內存芯片徹底失去優勢的最直接原因。都知道,美國在此協議發揮了強美元的優勢,讓日元迅速升值。就此,日本的DRAM的全球市場份額也來了一波“急轉直下”。而美國乘勢而上,加快其國內半導體技術的研發,到了1992年,美國半導體企業重新回到市場龍頭地位,并維持至今。
事實上,雖然來自美國的打壓令日本半導體產業一落千丈,但自1986年《美日半導體協定》簽署后的多年時間內,日本半導體以及汽車等產品依然在全球“獨領風騷”。那么,日本究竟做了什么舉動,讓這些產業到今天依然能在國際上“大放異彩”呢?
日本主要做出了3大舉動。
首先,大力發展國內市場,從依賴外需向內需增長模式轉型。
數據顯示,從1985年-2000年的15年時間內,因來自外部的貿易糾紛過激,日本電子產業內需的產值大增了超過2倍。
其次,不斷提升核心零部件的價值,生產高附加值產品。
日本通過對半導體產業上游核心零部件及設備升級進化,升級至高端利潤產品。據悉,雖然日元在《廣場協議》之下大幅升值,卻也有利于增加日元的購買力,為日本企業赴海外采購高端設備及技術提供助力。
數據表示,1985年之后,設備和零部件已經成為日本出口貿易的主要收入來源,從1985年-2013年,電子設備和零部件已經在該國出口創收中占據約80%的比例。
最后,加速在海外投資,規避出口限制措施。
以汽車產業為例,自從知道美國有意限制日本的汽車貿易,日本汽車企業就決定,加大力氣到美國投資設廠,淡化美國的“敵意”。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日本豐田汽車對美的投資已經突破220億美元。
那么,中國又能從日本的經歷中獲得什么樣的啟發呢?
從日本過往的經歷我們也能知道,采用“舉國體制”助力國產半導體突圍,無疑是一個好辦法。所謂有危就有機,我們已經將發展高端芯片產業列入國家科研任務之中,一切都在等待破土重生。
9月23日當天,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也公開喊話,希望得到更多供應商的幫助,同時該司也將使盡全力助力供應鏈的強壯和成長。要知道,當前我國已有一大批半導體企業順利起步。截至2019年,我國芯片自給率已經達到30%的水平。
今年8月下旬,我國立下目標,芯片自給率要在5年內(2025年)突破70%。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國內市場,我們都有比當時受困的日本更優越的條件,這將為我們短期內實現半導體突破提供重大可能。
無論如何,中國早就已經醒悟,并在9月16日宣布,將動用國家隊——中科院的力量攻克高端芯片等卡脖子產業,而美國的招數還能否“奏效”呢?一切都走著瞧。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