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中國區云與計算總裁史耀宏在2020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上表示,工業智能體是每一個制造型企業從工程數據流、生產信息流、生產工藝流升級轉型的參考架構。華為基于自身實踐和合作伙伴一起把它提煉成了工業智能體。
以下為演講全文:
華為公司一直致力攜手廣大合作伙伴助力客戶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路徑開展數字化轉型。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為什么新的工業意味著新的數字經濟,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首先,工業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石。而工業,歷史上一般分為OT,就是生產流程,以及IT即信息化領域這兩個維度,隨著工業4.0、智能制造等的到來,OT和IT之間的邊界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
任何新的技術在變成通用技術為各個行業賦能之前,都會有一個與現有流程和管理體系發生碰撞的過程。在華為有一句話,一顆雞蛋從外部打破是食物,從內部打破是生命,只有靠自己的變革來驅動,真正擁抱新的技術,真正讓新技術賦能我們的業務流程體系,才能發揮出它的作用。
當前,5G、云、人工智能,成為面向未來的新技術,這些技術到底對產業界意味著什么?
傳統上,我們把制造分成5層架構,從設備,PLC,PLM/MES,ERP/SCM到營銷/OA等5層,以及3個流:一是價值創造流,即制造活動是為了創造價值;二是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從規劃、設計、開發、測試驗證,到大批量生產、交付、維護;三是生產制造流。智能制造本身容易被理解成生產工序的智能化,其實智能制造核心是整個制造型企業的數字化,而在數字化過程中,華為公司以前在說的5G,現在我們叫5“機”,就是5大機會,其實也是5個面向未來的關鍵技術:一是聯接,基于5G等大容量、高并發、低時延的技術;二是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業務和應用,在對數據、算力、算法和行業知識上面產生了新的生產力;三是工業應用,我們在現階段談任何的新技術,在未成為各行業都接受的通用技術之前,它的應用場景是至關重要的。而我們說的這5個機會,真正是讓我們這三條價值流會有一個結構性改變的時刻。理論之外,下面我分享三個例子。
首先,以華為自身為例,2015年華為的一條手機生產線大概需要97個工人,到2020年的今天,只需要14個人,而且這14個人還是為了人工體驗檢測相關目的,比如說覺得音質好不好,或者屏幕的用戶體驗感怎樣等。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華為沿著以上所提的三個價值流,工程數據、生產工藝,以及業務價值信息,做到了一朵云,把MES真正延展成了供應、采購、研發、制造、銷售、服務的集成整合流程平臺。兩大核心,一個是精益生產,一個是智能化。最終實現3個流、4項技術、5個協同和6大智能。
第二個例子是華為和華晨寶馬基于5G、云、機器視覺等的聯合創新,包括從物流停機時間的節省,到焊接檢測、機器臂視覺抓取、ECU數據加載等。以前一輛寶馬車是要下線之后再去加載車機操作系統?,F在因為5G、云、人工智能,我們可以在下線的過程中在生產線上同步加載。當然還有測試車輛的數據回傳,對于5G、云和人工智能,數據越大,需要的算力越大,我們能貢獻的價值就越大。
在冶金、鋼鐵等傳統行業中,華為聯合鞍鋼與合作伙伴一起在煤焦化配方的智能化方面真正做到取代人工計算,配煤的質量精度提升超過95%,百萬噸級能節約1000萬人民幣以上的成本。5G、云、人工智能在鋼鐵行業應用才剛剛開始,針對更復雜的工業體系,應用周期會更長一些。
除頭部大企業之外,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更多要依賴一大批優秀中小企業的發展和崛起,尤其是面向新技術的應用,中小型企業的活力決定了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甚至一個國家制造業的生命力。我們看到中國傳統的制造行業,從打火機、紐扣開始,到現在同質化的模具加工,都要面臨一次能否實現高質量、高效率、低成本、大規模定制的轉型過程。華為正在跟各個地方政府開展合作,包括沈陽、大連、丹東等,同時還有很多產業密集的區域,一起用FusionPlant云平臺的能力,在化纖、裝備、汽摩配、小家電、模具、醫藥等子行業,賦能30多個行業集群項目,目前已經有300多個合作伙伴參與。
每次談到轉型,都是一個聽起來充滿挑戰的話題。有一個概念叫不轉是等死,轉是找死。到底轉型有哪些關鍵的要素?其一,是一把手的決心,每個企業的一把手自己支持進行智能制造的轉型是核心。其二,轉型就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怎么從大處著眼,就要有穩定的能面向未來的架構。
制造業現在經常說的一個詞叫端邊云,是面向未來的架構。華為基于實踐經驗進行了提煉,提出工業智能體是制造型企業智能轉型升級的最合理的技術架構。它分成4層,底層是智能交互層,讓各種形態端從裝備到傳感器,都能智能化。第二層是智能連接,以5G、F5G為代表。第三層是智能中樞,企業必須要有一個云,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平臺,而這個平臺不是一些大家傳統意義上理解的IT設備,更多的是賦能應用,賦能數據,賦能AI的能力!最上面一層是各種各樣的智能應用,因為工業制造業有50多個門類,幾百個子門類,每一個門類里面的場景跨度也非常大。
用這樣一個整體的架構才能實現我們的愿景:第一是重構,從最終用戶往回看從而重構體驗;第二是從企業運營角度重構流程;第三是真正讓企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面向未來去做創新升級。
所以工業智能體是每一個制造型企業從工程數據流、生產信息流、生產工藝流升級轉型的參考架構。
遼寧工業基礎扎實,歷史底蘊深厚,科研創新能力強,地理位置優越,華為一定會進一步地扎根沈陽,扎根遼寧。
首先基于現有的平臺,夯實我們存在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華為將攜手沈陽走得更遠。其次,華為跟合作伙伴一起助力本地客戶實現創新,貢獻我們獨特的價值,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實驗區,提供平臺,進一步實現產業引領。
不管是共同研發還是共同人才培養,一枝獨秀不是春,智能制造產業升級轉型,不是任何一個企業能單獨完成的。所以,華為要攜手合作伙伴共同發力。
遼寧擁有豐富的工業資源與扎實的工業產業基礎,我們不能簡單地追求顛覆與革命,而是要真正將現有“黃金的資產”升級轉型,為遼寧的數字經濟創造新的活力,為實現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與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