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激光制造商情
很多產業在萌芽期、成長期,往往是處于市場無序發展的狀態,缺乏產業規劃、核心競爭力,大而不強往往是人們批評的常話。這時人們總是呼喚政府牽頭來引導、科學規劃產業發展,形成產業集群式發展。產業園發展模式常常就是這樣誕生的。
產業園式的招商引資在我國改革開放40年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同類產業聚集效應,集中管理,降低產業鏈成本,形成特色和知名度,因此在浙江、蘇南、珠三角等地我們常常看到“一村一特色,一鎮一產業”的景象。
規劃產業園其實有著很大的好處,首先是可以集約化用地,即在有限的土地內,同類的或者相似的產業企業聚集一起,容易形成內部供應生態鏈,減少損耗,同時增加產出值,另外在基礎廠房、排污、水電等設施可以集中建設,避免了重復建設。于政府而言便于管理,于企業而言可享受優惠政府,快速成長。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土地大幅升值,一些企業以大項目的名義大肆跑馬圈地也給地方政府帶來許多隱患和風險,如某地方政府歡天喜地引進一個汽車企業,幾乎以贈送的低價賣了兩千畝地給該企業開發,做整車是很多地方政府夢寐以求的。額外還給該企業過億元的補貼。事與愿違,最終該車廠項目沒成功,而兩千畝地產權還歸屬該企業資產,政府想把土地要回,本來就是很便宜賣給該企業,而且這幾年土地升值數倍了。然而該企業不答應,認為是公司資產。如今政府還在和該企業因土地歸屬打官司,這就是產業園招商引資的風險,應值得思考和重視。
做產業園,政府方面的政策經常是那三板斧:土地的優惠或免租,稅收的減免,以及人才引進的補貼與醫、教、住等的照顧。產業園模式到今天為止,仍然被各地政府沿用。特別是在一些技術含量高、綠色制造領域,是被許多地方追求的。激光制造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了解激光產業的,都應該清楚我國激光產業集中分布在武漢光谷、珠三角、長三角,這是傳統的激光產業集聚地。
自2012年以來,先后有溫州、鞍山、滄州、江門、深圳、武漢、南京、宿遷、徐州、西安、濟南、成都等十幾個城市宣布建設激光產業園或者產業集群。近日,又傳出在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陽曲產業園區,建設一家省級激光研究院,該研究院由大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和陽曲園區共同投資建設。
如今激光產業園并未發展到全國遍地開花,仍然屬于產業快速成長期的良性發展現象。我國地域廣闊,從南至北各地產業結構不同,激光技術應用領域很廣,無法集中在一省一市發展激光供應全國需求。但是筆者認為各地發展激光,也應該避免惡性競爭。譬如近幾年就有河北滄州和山東濟南競爭誰才是“北方光谷”,又譬如去年成都大喊要建設激光產業,提出要打造“鐳谷”;在南方,廣東激光行業協會相繼在江門打造廣東激光谷、在深圳打造深圳·新橋激光谷等。
對于國內激光產業的定位,人們的固定印象是這樣的:珠三角以中小功率激光加工機為主,長三角以大功率激光切割焊接設備為主,環渤海以大功率激光熔覆和全固態激光為主,以武漢為首的華中地區則覆蓋了大、中、小激光加工設備。
如今這一產業格局已經改變了,在珠三角、大族、迪能、海目星、宏山、百盛等主要激光設備企業也做了萬瓦級的激光設備,大族、聯贏、恒川、通發等企業也做很多焊接。在北方工程機械、重工業較多,大功率熔覆機會不錯,山東能源機械再制造、河北瑞兆、西安中科中美、沈陽大陸、唐山天澤等眾多企業布局。但是在江蘇、武漢也同樣有從事激光熔覆的企業,所以目前各地激光產業園的布局,難以用一種特色來歸納了。大部分的激光產業園沒有明確的激光發展工藝方向、特色,很多地方政府本著能把企業招進來落地就算完成任務,管他屬于產業鏈哪一端。
隨著部分激光企業產值業績規模上億甚至上十億,已經引起很多地方政府對激光的重視,特別是廣東省已經將“激光與增材制造”列為未來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未來將會出現更多的激光產業園,但這樣帶來的重復建設、產能過剩不可避免,對激光產業發展反而不利。因此,筆者在此提議,激光產業園建設,應該全國一盤棋,不能盲目發展,應該發展有各自特色區分的激光產業集群,特別是要根據當地各市的下游產業結構和應用需求來給激光產業園的方向進行定位。
譬如,珠三角東岸的深圳、東莞與惠州,被視為國內最重要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那么激光技術上應該重點打造精密激光加工為導向的產業集群,而在江蘇南部城市群,有著良好的工程機械、機床工業,則重點打造高功率激光切割、激光焊接設備。而滄州是重要的石油篩管產地,應該關注激光金屬切割、切管的應用等。更大膽的設想是,以后可以有專門的激光清洗產業園、激光焊接產業園、激光熔覆產業園等,則是更加專業化的建設布局。
這是一個設想,也是一個建議,打造有特色、專業化的激光產業園,將有利于行業的良性競爭,減少產業同質化,對激光產業發展將大有好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