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7日,銳科激光發布第三季度報告,業績喜人。
銳科激光激是一家國產光纖激光器的龍頭企業,主營業務為光纖激光器及其關鍵器件與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據公司第三季度報顯示,Q3實現營收7.23億元,同比增長78.28%,實現凈利潤1.05億元,同比增長115.85%,毛利率31.9%,環比回升8.7ppt。受公司第三季度經營良好影響,公司股價自國慶節后一路攀升,9月30日收盤價62.19元,10月29日收盤價76.00元,一個月內漲幅達22.2%。
對此,中金公司認為:“激光器下游需求旺盛,降價幅度減緩。本輪激光器景氣周期有望持續到2021年下半年。”
開源證券同樣認為:“受益制造業回暖及激光加工進一步滲透,2020Q3公司生產基本擺脫疫情影響,產能全力運轉。國內激光器市場不斷擴大,行業國產化加速,看好公司長期發展”。
那么,銳科激光短期業績如此喜人,背后驅動因素有哪些?能否持續成關注焦點?
首先,隨著我國工業化程度不斷發展,激光器行業近些年高速增長,雖然行業周期性特征較強,但長期來看,未來依舊是黃金賽道。激光器行業的上游是光原材料,光學元器件;下游是成套激光設備。激光設備廣泛地運用于3D打印、汽車、醫療等多個領域,對未來人類的生活方式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目前為全球最大激光設備市場,2010-2019復合增速23.7%,已占據全球近一半激光設備規模。激光器為現代激光加工系統必不可少的核心組件之一,占激光設備30%-40%。激光器又分為光纖激光器、氣體激光器、半導體激光器等多種類型。其中,光纖激光器的性能具有絕對優勢,因此光纖激光器在工業應用領域逐步擠占固體激光器和氣體激光器的市場。
我國光纖激光器市場規模2015-2019復合增長率20.43%。銳科激光是光纖激光器市場市占率第二的企業,僅次于美國IPG光子,后者早年憑借著領先的技術在國內一家獨大,近些年隨著如銳光科技等國產企業的崛起,市占率逐漸下降。2018年IPG/銳科激光市占率50%/18%,2019年IPG/銳科激光市占率42%/24%。光纖激光器又根據功率劃分為低功率(1kW以下)、高功率(1kW以上6kW以下)、超高功率(6kW以上)光纖激光器,隨著功率的升高,技術水平更復雜、性能更強。
銳科激光能夠成為主導龍頭,原因在于技術上追趕了IPG,研制出國內第一臺1kW、4kW、10kW連續光纖激光器并進行批量化生產,填補了國內高功率光纖激光器領域空白。
不過,光線激光器競爭日益激烈,而部分核心技術仍然依賴海外。銳科激光與國內同業其他競爭對手相比并無明顯的護城河,未來關鍵或許還看產品降價幅度和成本端的對沖。
事實上,隨著國產激光企業逐步發展,技術差距正逐漸拉近,光線激光器行業正處在降價趨勢。國元證券表示:“在4kW至20kW的功率端目前國內激光器制造商和IPG相比整體性能水平已較為接近。”根據industrial Iaser公布數據,中國高功率光線激光器出貨價格近年顯著降低,6kW激光器預計2020年降價至2016年的30%。
一位行業內人士表示:“如銳科激光一類的國產企業為定價上被動與IPG產品保持一定價差,較高的性價比有望彌補產品性能上的差異,從而確保競爭優勢。”但是,隨著行業龍頭IPG已經完成產業鏈垂直整合,上游核心器件均為自產,IPG的降價空間已經不大;疊加目前下游激光設備應用愈加廣泛,激光器裝備行業上行周期,帶動中游激光器公司的需求,普遍出現供貨緊張的現象,市場普遍認為未來激光器價格會小幅下降,之后趨于穩定。
成本端方面,由于銳科激光產業鏈部分還是依賴海外技術,相比于IPG營業成本占比較高,2018年營業成本占營業收入54.65%,2019年受行業降價影響,高達74.23%;2018年毛利率45%、2019年29%。為了降低成本,公司提出上游原材料國產化與自由化兩條道路。
目前上游核心器件已有多家國產企業布局,高功率光線激光器產業鏈已逐步實現進口替代,銳科有望享受中國激光產業發展紅利。自由化方面:公司研發投入保持高增速增長,2019年研發投入1.18億元,同比上升35.63%;且為進一步優化公司創新研發體系,吸引優秀人才,2019年10月公司研發中心揭牌,2019年技術人員相比2017年人數已經翻倍。公司2020年底前自制比例有望提升至70%。
除了在光纖激光器制造上發力,公司還努力拓展外延業務。在下游企業橫向多應用布局,如激光醫療、國防軍工、激光傳感器等領域,希望借力激光應用未來的高速發展,這也成為資本市場看好公司發展的另一原因。
一位私募投資總監表示,今年四季度以來激光器產業鏈相關公司均表現不俗,與行業整體回暖有關,但銳科激光的高估值仍有待消化。“產業鏈上的銳科激光、大族激光、柏楚電子近期均漲勢不錯,但以銳科激光為例,其2019年毛利率與凈利潤率均大幅下滑,今年盈利能力并未明顯改善,而公司估值仍在高位”,該人士認為。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