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解決方案

    綠色激光熔化純銅

    星之球科技 來源:國際工業激光商情2020-11-15 我要評論(0 )   

    如今,3D打印技術不僅可以制作形狀復雜的塑料藝術品,還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但純銅和塑料卻不同,現在還不能使用紅外激光對純銅實現完全熔化,以構建復雜的工件。對...

    如今,3D打印技術不僅可以制作形狀復雜的塑料藝術品,還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但純銅和塑料卻不同,現在還不能使用紅外激光對純銅實現完全熔化,以構建復雜的工件。對此,位于德國亞琛的弗勞恩霍夫材料與束技術研究所(FraunhoferIWS),采用了一種新型的增材制造系統,其裝載的短波綠色激光束能輕松熔化銅。


    1605251758797362.jpg

    新的增材制造系統完全融化了純銅粉


    通過使用該技術,使以前無法構建的銅制工件成為可能。至此,未來由純銅、銅合金材質構成的復雜部件,也將被應用于航空航天、自動化等工業領域,為提高電動機和熱交換器效率提供了保障。


    如今,弗勞恩霍夫材料與束技術研究所通過全新的增材制造系統,設計制造兼具導熱性和導電性的純銅制件。在電子電力行業,這些純銅組件能提供更高效的電動機和散熱器。并且,純銅組件在線圈和傳感器上的應用也變得有可能。通過增材制造生產的銅組件,特別適合安裝在緊湊型設備里,同時保證高效率和高性能。例如未來電子電力設備中的高效散熱器,以及衛星電力驅動使用的特制線圈,太空推進系統的冷卻系統等。


    配備同等設備的研究機構屈指可數


    在薩克森,這種全新的激光束熔化系統還是獨一無二的,甚至在德國其他地方也不多見。替代1064nm紅外波長,該系統采用的是515nm高能量密度的盤狀綠色激光束。“以往的實驗表明,即使紅外激光功率達到500W,還是不能有效熔化純銅制件,”該項目負責人SamiraGruber表示。


    1605251787903944.jpg

    德累斯頓增材制造中心的“TruPrint1000”設備


    實際上,采用紅外激光對銅件進行作業時,只有30%的激光能量進入工件內部,其余大部分能量被銅反射掉。但用500W綠光激光加工時,卻得到了不一樣的結果。這次銅件吸收了70%的激光能量,從而實現了理想的熔化效果,這也將大大提升增材制造領域中銅件的參與率。


    純銅是導電和導熱的絕佳材料


    因為銅具有優異的導電性和導熱性,所以如果在增材制造領域能廣泛應用,銅件也將發揮其最大優勢。“當前在航空航天、電子、汽車行業,銅件或是銅合金制件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研究所增材制造設備帶頭人ElenaLopez對此強調。


    Elena Lopez進一步談到:“相比傳統鋁制工藝方法,通過增材制造生產的銅件在特定體積的電導性上表現得更為出色,這也是生產高性能小型設備廠商非常感興趣的地方。目前,銅件在機械加工、鑄件領域中應用廣泛,然而增材制造技術將重新詮釋加工工藝,為制造復雜幾何形狀的工件提供解決方案。”


    緊湊高效的設計帶來更高的性能


    “現在,由增材制造帶來的幾何外形靈活性的增加,為進一步延長銅質組件的冷卻能力提供了機會,從而延長了銅質組件整體的使用壽命,”SamiraGruber解釋道。據悉,研究人員采用的方法是,重新設計激光器的冷卻通道,從而讓作業中的液體和氣體壓力損失降至最低,讓更多的激光能量被工件表面吸收。


    增材制造:薩克森研究人員參與其中


    研究所的這項新設備是通過“智能制造與材料”工藝中心發布的。該中心是由開姆尼茨工業大學(TechnischeUniversit?tChemnitz)、德累斯頓工業大學(TechnischeUniversit?tDresden)和弗勞恩霍夫材料與束技術研究所(FraunhoferInstitutesIWS)聯合發起的,其中心成員還有像ENAS、IWU、IKTS,該中心旨在推動創新工業制造和工業4.0。


    1605251824390556.jpg

    復雜的銅零件是逐層制造的,例如散熱器


    目前這臺“TruPrint1000”機器裝備在德累斯頓增材制造中心(AdditiveManufacturingCenterDresden)。未來,研究人員將與德累斯頓的科學家們一起,在增材制造工藝研發上繼續投入。



    延伸閱讀


    純銅及銅合金由于極好的導電、導熱、耐腐蝕性及韌性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電力、散熱、管道、裝飾等領域,有的銅合金材料因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和較高強度,被廣泛應用于電子制造、航空、航天發動機燃燒室部件。


    早在2015年,NASA就取得了銅合金部件3D打印方面的進展,制造技術是選區激光熔化3D打印,打印材料為GRCo-84銅合金。NASA用這項技術制造的3D打印零件為火箭燃燒室襯里,該部件總共分為8255層,逐層打印,打印總耗時10天零18個小時。


    這個銅合金燃燒室零部件內外壁之間具有200多個復雜的通道,制造這些微小的、具有復雜幾何形狀的內部通道,即使對增材制造技術來說也是一大挑戰。部件打印完成后,NASA的研究人員使用電子束自由制造設備為其涂覆一層含鎳的超合金。NASA的最終目標是要使火箭發動機零部件的制造速度大幅提升,同時至少降低50%的制造成本。


    銅感應器線圈


    一般來說,電感應器中的電感線圈需要經歷若干機械制造工序。線圈通過手動彎曲和焊接達到想要的形狀,其中小塊銅(管)被放在一起并焊接,焊接是一個耗時的過程并且導致大量的生產成本產生。


    幾何形狀越復雜的電感線圈,需要焊接的單個元件越多。當為了獲得所需的幾何形狀而需要彼此相鄰的多個焊點時,必須使用幾種具有不同熔點的焊接劑,以便在施加第二焊料時第一焊料不會松動。


    手工制造的電感器的工作時間和質量不能滿足行業不斷增長的需求。而通過金屬增材制造,可以實現優質的零件,這些零件具有高度復雜的幾何形狀,從而滿足規模生產的需求。沒有焊接接頭的3D打印電感器需要更少的能量,具有更高的效率并且可以實現均勻的硬化結果。


    銅熱交換器


    粉末床熔化增材制造技術為制造使得緊湊、高效的新一代熱交換器成為可能,如果將金屬3D打印技術與具有出色導熱性能的銅相結合,為電動汽車熱交換器技術的提升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隨著銅合金、純銅的增材制造變得更為成熟,也為制造高性能銅金屬熱交換器做了鋪墊。結合面向增材制造的設計,將加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換熱器產品的創新。(延伸閱讀部分來源“3D科學谷”)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