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盡管激光焊接已經深入汽車制造領域,比如在車身、車門、副車架、電機殼體、動力電池模組和電池包上都有應用,但焊縫質量一直是實際應用中的難點。如何保證激光焊縫質量,就需要根據激光焊接的關鍵特性,在產品開發設計、工藝規劃、裝備設計及檢測過程,進行全過程管控。在本文中,筆者將以車身頂蓋與側圍機器人激光填絲焊接為例,總結了從設計、規劃、調試、測量、統計和批量生產階段的全過程系統解決方案。
焊接工藝問題的提出
國產汽車上很少有激光焊接的應用,究其原因是汽車工程師對薄板件激光焊接沒有正確理解,設計的關鍵特性無法滿足工藝要求,并且在沖壓工序、焊接工序、關鍵型面檢測等環節上都缺乏有針對性的控制。比如當焊接裝配車身骨架時,側圍焊接總成與頂蓋總成的匹配間隙無法保證,造成燒穿、漏焊等重大缺陷,此時由于缺乏有效對策,焊縫質量不能滿足整車強度、密封淋雨的要求,屬于嚴重質量缺陷。
圖 1:汽車產品項目開發流程圖及應用工具
對此,筆者總結了目前車身激光焊接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車身機器人激光焊接全過程及系統性的解決方案,通過幾何尺寸公差(GeometricDimensioningandTolerancing)規范產品技術文件,明確關鍵特性要求,并將關鍵特性要求準確傳遞給產品車身沖壓及焊接工藝工程師、測量工程師,從而規劃有效的工藝路線和工藝裝備,配置適宜的測量設備及檢具,確保激光焊接焊縫的質量符合工藝要求。
圖 2:頂蓋與側圍結構圖
汽車產品的開發過程是一個綜合復雜的項目,就車身激光焊接而言就涉及到產品、模具、檢具、焊接夾具、測量系統等。IATF16949(原IS0/TF16949)質量體系文件,將汽車從項目啟動、開發設計、過程規劃、生產調試及批量生產、市場反饋及改進的五大階段進行了定義闡述。
圖 3:側圍工序圖
先期產品質量策劃(AdvancedProductQualityPlanning)、失效模式及影響分析(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測量系統分析(MeasurementSystemsAnalysis)、統計過程控制(StatisticalProcessControl)、生產件批準程序(ProductionPartApprovalProcess),以此作為汽車產品開發流程指南。其中先期產品質量策劃作為項目管理(PM)總綱,定義了各階段的具體要求,筆者結合車身激光焊接的具體案例進行分析總結。
車身激光焊接關鍵控制點
決定車身激光焊接質量的硬性因素包括:在產品開發設計階段是依據產品功能需求及關鍵特性,確定頂蓋、側圍、內板及關鍵的側圍總成,車身骨架總成的幾何尺寸公差;在產品工藝規劃階段是規劃激光焊接設備、車身鈑金件沖壓模具、檢具及測量設備;在沖壓工藝分析階段是結合“幾何尺寸公差”和“參考基準點系統”(ReferencePointSystem),規劃側圍總成、車身骨架總成專用焊接夾具、檢具及測量儀器和設備。
圖 4:側圍總成焊接關鍵工序圖
另外,工程師還需要理解焊接位置的工藝補償,克服沖壓件自身的面輪廓度公差和位置度公差,從而實現模具精度、成本和焊接質量之間的最優平衡。
幾何尺寸公差在產品設計的應用
針對頂蓋、側圍兩大車身外覆蓋件,關鍵點是如何在三維或二維數據中定義形位公差,通過參考基準點系統定義合適的產品公差,并統一前后工序的定位基準。筆者在試驗時,結合了設計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Design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梳理了關鍵技術和質量特性,并結合測量系統分析,提出產品試驗驗證及測量檢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設計型面公差,并將其準確傳遞給工藝和測量工程師。接下來,筆者以側圍為例說明。
現在有工程師會采用標注線性尺寸公差的方式,這樣做無法滿足車身激光焊接的匹配精度要求。對于型面公差要求為±0.5mm,以Y方向坐標為例,側圍Ysb=620±0.5mm、頂蓋Yroof=620±0.5mm,最大間隙誤差Tmax=(YsbmaxYroofmin)=(620.5-519.5)=1mm>0.35mm。因此,激光填絲焊接只會偏向一側,無法形成完整焊縫,另一側因為沒有焊絲填充,會形成空腔。最大干涉誤差Tmin=(Ysbmin-Yroofmin)=(519.5-620.5)=-1mm<0.00mm,側圍與頂蓋在裝配過程就會發生擠壓干涉,激光光斑有可能直接擊穿頂蓋或側圍。
理解產品關鍵特性和工藝過程關鍵特性
對于車身X、Y、Z坐標系,依據參考基準點系統側圍基準孔是A、B、C,其中基準孔A是第一基準,基準孔B是第二基準,基準孔C是第三基準。在保證前后窗框、前后門框的基礎上,筆者又增加了側圍與頂蓋搭接面c-d的型面要求,其公差要求也更嚴格。
圖 5:鋁板模組激光焊接
從產品失效模式和失效分析判定(Design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0.5mm的型面公差將無法保證焊縫質量,頂蓋與側圍焊接處會漏水。2004年筆者所在的團隊在對后行李箱蓋做激光填絲焊接時,就因為在沒有定義好公差、模具設計制造、調試、檢測、測量延續電阻焊搭接工藝之前就進行了產品定義和工藝開發,最終只能通過TIG焊彌補焊接缺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在后期的工藝開發過程中結合傳統尺寸公差,延伸了一個補充定義,型面公差在±0.5mm的基礎上增加了極差R的約束,即當公差為±0.5mm時,規定激光焊接搭接型面的極差控制在0.15mm以內。待模具制造完成后,筆者對零件掃描檢查,對型面偏差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例如當型面偏差75%的尺寸偏差集中在+0.4mm,那么偏差在-0.5mm,-0.2mm,+0.2mm之類的離散偏差就對模具進行修正,通過焊裝夾具的定位調整進行位置度補償,從而保證焊縫質量。
如果采用線性尺寸公差控制,雖然型面尺寸公差符合檢具要求,但實際在裝焊匹配時,零部件搭接間隙均勻性和一致性的表現不理想,有些間隙甚至超過2mm。以前激光功率偏小,激光焊絲不超過1mm,經常會出現單邊焊不上的嚴重缺陷。
2010年左右,筆者在進行高倍聚光模組高強度鋁板的機器人激光焊接時,根據尺寸公差要求,考慮了沖壓單件的搭接面的極差控制,使焊接質量基本得到保證。
隨著對激光焊接應用和研究的深入,我們導入了先期產品質量策劃和幾何尺寸公差規范,優化了項目開發流程,將產品、工藝、裝備、設備、質量和測量工程師組成了緊密的合作團隊。對于產品公差,筆者通過幾何尺寸公差進行了準確定義,根據產品關鍵特性要求制定沖壓檢測、焊裝總成、焊裝匹配檢測的規范,在車身骨架裝配焊接匹配、檢測上引入面輪廓度復合公差。這樣一來,產品要求、制造工藝、測量方法和技術就建立在統一的基準之上。
激光焊接存在的問題
激光填絲時的激光光斑為0.5mm,熱影響區小,易于控制焊接變形,焊接效率高,特別適合頂蓋和側圍焊接。但目前模具、夾具、檢具及測量方法缺乏全過程的系統性解決方案,主要問題有產品設計標準與模具設計規范、制造及調試精度不匹配;模具設計標準、補償與檢具設計及測量關鍵型面不匹配;測量技術及設備沒經過全面測量系統分析;模具、檢具、夾具設計、制造和匹配調試過程中,參考基準點系統缺乏延續和繼承,局部基準和系統基準的包容、約束、邏輯關系及累計補償關系缺乏理解;在后期調試中,沒有充分利用測量數據,進行統計分分析。
導入先期產品質量策劃等五大工具
無論是模組、后行李箱蓋、車門飛行焊接,還是車身激光填絲焊接,一直是困擾自主車企焊接的難題。2015年底,筆者所在的車企開發了一款車型,并決定車身頂蓋與側圍采用激光填絲焊接。為此筆者成立了一個攻關小組,根據先期產品質量策劃要求,運用幾何尺寸公差、車身尺寸工程、產品失效模式和失效分析判、潛在失效模式及影響分析(Potential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測量系統分析、統計過程控制等工具,就產品設計標準、模具工藝構件圖及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ComputerAidedEngineering),利用測量系統分析現有的檢具設計標準能否滿足幾何公差要求,測量設備能否實現“0.01級別”的測量要求。
在試生產和批量生產時,關鍵點是如何利用“統計過程控制”工具,搭接間隙位置度和面輪廓度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在2017年底推出的一款SUV車型上,筆者所在的技術團隊對每個環節進行了有效控制和測量驗證,經過對20輛車身的焊接調試,成功地焊接出完美的激光焊縫。
為了確保焊縫質量,就需要基于產品關鍵特性,保證頂蓋與側圍搭接面(長度2200mm)輪廓度之間匹配間隙(0.1mm-0.35mm)的要求。筆者所在的團隊研究編制了側圍、側圍總成及車身骨架總成失效模式及影響分析文件,作為模具設計、檢具設計、夾具設計、測量儀器配置的指導性文件。
接下來,筆者結合潛在失效模式及影響分析、測量系統分析和統計過程控制,說明事先進行沖壓工序分析對焊接工藝有著重要作用。潛在失效模式及影響分析結果顯示,側圍型面變形導致側圍與頂蓋焊接時超差,焊縫不連續和漏水。
接下來進行的是測量系統分析,掃描結果顯示仿形高強度鋁合金測量塊可移動;用0.01mm塞尺進行常規檢查;在調試階段移動全型測量塊,在檢具上將零件壓緊,用三維掃描設備進行掃描。
最后進行的是測量數據統計分析,統計圖表是把收集的制程巡檢數據依據統計學公式計算控制上、中、下線控制圖表,然后再把巡檢收集來的制程巡檢數據,描點在控制圖表上確認在工藝合格的區間內。
基于統計學的概念得出產品性能指數(PPK)和工序能力指數(CPK),之后在批量生產中綜合“人、機、料、法、環、測”等主因素的數據,用來指導后續的調整和改進工作。
激光焊接設備及參數分析
車身激光填絲焊接,利用激光光束作為熱源,聚焦后的光束照射在填充的焊絲表面上,焊絲在光束能量持續加熱下融化形成高溫液態金屬,液態金屬浸潤到零件表面連接處,形成良好的冶金結合。需要注意的是,激光填絲焊接工件間的連接是通過釬料融合金屬形成的,母材不應該被激光熔化。
經過研究,筆者發現提升機器人激光焊接質量的條件有:夾具定位滿足焊縫的重復精度在±0.35mm,夾具夾緊后的間隙需穩定并小于0.35mm,送絲速度誤差需要穩定在±0.3m/min,機器人激光焊接軌跡的重復精度在0.1mm。
頂蓋焊縫效果確認及在線實時監測
頂蓋激光焊接質量,在保證搭接面間隙小于0.35mm的前提下,基本保證激光焊接質量,若搭接處縫隙有稍微偏移,也可通過系統糾正焊縫軌跡,從而保證焊接質量。
為預防批量生產時發生質量問題,激光焊接房應配備激光在線實時檢測系統。該系統有以下幾個作用:實時檢測搭接面間隙,判斷搭接面貼合處的坐標位置,實時檢測間隙是否超差,導致焊漏;檢測貼合面與激光焊接軌跡偏移,導致偏焊;檢測送絲系統是否正常送絲,有無卡絲現象。
一旦有異常發生,實時檢測系統會將異常信息及時反饋給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控制系統,停止焊接進行糾正。焊接完成后,實時檢測系統可以在20秒內完成激光焊縫的外觀質量檢查,可以檢查0.2mm左右的微小氣孔、0.2mm左右的細小裂紋和其他缺陷,確保激光焊縫在經過涂裝處理后不存在任何漏水現象。
結語
目前,激光焊接在汽車制造業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了讓激光焊接更好地發揮作用,應當對激光焊接有正確認識。筆者結合車身頂蓋焊接、后行李箱蓋焊接、鋁合金副車架焊接、高倍聚光模組焊接的失敗和成功的經驗體會,認為要想保證激光焊接的質量,首先需要保證沖壓件、焊接分總成件及骨架總成件精度,實現激光焊接的高質量焊接搭接縫隙。
其中,確保焊縫間隙質量則需要有高效的團隊協作,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需要深刻理解和熟悉產品結構的關鍵特性、幾何公差、關鍵工藝過程特性、測量方法和技術。另外,工程師需要重點關注模具精度、檢具精度、夾具精度、測量系統的重復性和再現性。
只有當項目管理到位,形位公差合理滿足產品功能要求,設計、工藝、測量基準統一傳遞準確,制造工藝裝備可靠、工藝補償有效,零部件精度符合公差要求,再配合實時在線監控,在每一步都做到位的情況下,車身機器人激光焊接焊縫質量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