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形式是多樣的。前些年中國企業做得比較多的是收購發達國家一些經營或財務上出現困難但擁有核心技術、品牌或者銷售渠道的同行或者關聯行業企業,以達到快速掌握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快速提升綜合技術實力或者快速切入高端市場的目的。但不得不承認,海外并購是一種高風險、高難度的外延擴張方式,其實2001年華立就開啟了民營企業收購跨國公司擬出售資產的“先河”。當時華立為了進軍移動通信產業,一舉收購了飛利浦半導體公司在美國硅谷的CDMA手機基帶芯片及整體解決方案設計部門,并在美國成立了“華立通信”,同時還收購了一家在NASDAQ的上市公司,當時美國和國內的許多主流媒體都報道了此事。所以我們體驗過在發達國家收購整合高科技企業的百般滋味。客觀上講在行業情況不好時,去發達國家收購企業并不難,因為在高度市場化國家,當行業情況好的時候“買買買”,情況不好的時候“賣賣賣”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市場行為,而且你也可以撿到一些非常便宜的“標的”,然而去海外并購并非僅僅是一個財務問題或者產業整合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中國企業本來國際化程度就不高,文化的包容性也沒有自己想象那么強,收購后想要整合好,難度非常大,遇到的困難和摩擦可能遠超你當初的預判。當然,如果你收購的目的只是為了當一個財務性股東那又另當別論,但另外一個問號又來了,世界上從來都只有買錯而沒有賣錯,只要是很賺錢的生意誰會賣?憑什么人家覺得想賣的資產你買來后僅僅做個股東就會比原來更賺錢?
隨著中國制造業這些年在核心技術研發、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上的快速提升,大部分中國制造業不會去選擇高難度、高風險的跨國并購來進行全球化布局(客觀的講,具備這種實力和能力的中國企業也并不多),尤其是在中國有明顯優勢的產業上也已經沒有必要。比較多的中國制造業將會選擇在自己最具有優勢的行業和產品上,通過“銷地產”來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并逐步完成全球化的布局,所以華立從過去“偶然”變成現在的“順勢而為”所打造的境外中國工業園將會成為許多中國制造業“走出去”布局的優先選擇,雖然在國內中國企業以擅長“窩里斗”而著名,但到了國外大家更會體會到“抱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根據華立自身過去走出去的經驗教訓,中國制造業在自己擅長的行業及產品上,也沒有必要與當地人合資經營,獨資經營是最佳的選擇。
其理由如下:
華立在這方面有許多教訓,也付出了高額的學費,包括最初我們在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尼所投資建立的合資企業,最終都以關閉清盤或出售股權而告終
那么,對于中國制造業進行全球產能布局如何選擇目的地呢?且看以下十大攻略
對于中國制造業進行全球產能布局如何選擇目的地的問題,是一門需要深入研究的學問。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一開始會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投機性,同時許多企業也帶著在中國所形成的思維慣性去選擇目的地。比如,過分地關注土地價格(越便宜越好,最好是零地價);片面地關注勞動力成本而不是勞動力性價比;一味關注是否有稅收優惠而不是綜合經商成本;盲目信任當地合作伙伴或者中介人的關系和承諾等等,最后吃盡了苦頭。去境外投資建廠,不像去設個銷售分支機構、做一單生意那樣簡單,前期投入很大,資產也很重,不光是不動產投入、機器設備投入,還有辛辛苦苦所建立起來的供應鏈、本地協作系統、當地人力資源、客戶關系等“表外資產”,一有變化這些是搬不動的,所以需要站在更高點、看到更遠處。華立自從90年代開始的國際化過程以及在泰國的泰中羅勇工業園開發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教訓總體上可以歸納成以下十個方面的投資及選址要素,與大家分享:
所在國與中華文化的融合度及其包容性
歷史上許多國家都發生過排華事件,雖然有政治上及國家利益沖突的原因,但不可否認其中更重要的是民間和文化的認同度、融合度。2000年初華立為什么將國際化的第一站放在東盟?放在泰國?理由很簡單,如果連家門口的傳統市場都做不好,怎么去更陌生的遠方?但東盟中為什么選泰國呢?當時泰國的人工成本折合人民幣已經達到2000元/月,工業土地成本折合人民幣是20萬元/畝,而杭州的工人工資還只有近1000元/月,杭州的工業用地成本大概是15萬/畝,柬埔寨工人工資只有200元/月、工業用地幾乎可以免費,越南工人工資也只有300元/月,工業用地成本為5萬元/畝。華立的理由是成本差只是暫時的,更重要的是穩定和安全。泰國在歷史上與華人關系就很融洽,泰國社會精英中大部分都有華人血統,也可以說充分融入到泰國的經濟命脈中,但泰國本土人從來沒有嫉恨過華人,也是東盟國家中唯一一個沒有發生過排華事件的國家,相信今后也不會有。
2
所在國自身市場容量及其市場輻射半徑
泰國一直是東盟的地理中心,社會穩定性和經濟發展水平、開放度一直是東盟國家的“老大哥”,泰國有近7000萬人口,自身就有很大的市場容量,而且泰國人不喜歡存錢,消費能力也很強。泰國制造對于東盟大部分國家來說就像80年代初中國大陸人看“香港造”,所以中國制造業以泰國為基地輻射東盟是很好的選擇。
3
所在國與地緣國家的政治、經濟關系
泰國一直是奉行溫和(也可以說是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這一點就像其國教-佛教的個性,以柔克剛,爭取與所有國家都友好,所以與全球許多國家都有互免關稅或者關稅優惠條約。利用泰國作為原產地,再出口其他國家會有許多便利。泰國也是少數幾個既能與美國、日本保持友好關系,同時又與中國保持友好關系的東盟國家,足見其富有彈性的外交手腕。大家可能很少聽到泰國與其他國家有什么貿易糾紛的報道,你到泰國去投資設廠,只要達到出具“原產地證”的條件,所生產的產品就是“泰國制造”,國際貿易是講究商品的原產地,而不管企業是哪國資本投資的、什么品牌/技術和管理是來自于哪個國家,就可以享受泰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條件。
4
所在國的工業基礎和供應鏈協同能力
制造業企業不同于做貿易或者簡單地做市場、推銷產品,而是要在當地形成生產制造體系。初期雖然可以做一些組裝(SKD/CKD),但為了縮短供應鏈距離、降低供應鏈成本或者滿足原產地證要求,一般都會將一些物流成本較高的零部件、輔料、元器件、原材料等在當地進行采購、分包。所以投資所在國已有的工業基礎和供應鏈協同能力是選址的至關重要因素,否則供應鏈成本會很高,甚至還拿不到“原產地證”從而影響到你享受本地產待遇或轉口去其他國家的優惠。如泰國基本無本地化要求,尤其是出口產品,只有極少部分產品有30%左右的本地化產率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講,當地的工業基礎及供應鏈協同能力比土地價格、勞動力成本、稅收優惠政策等還重要,除非你是產業鏈非常簡單、上游供應鏈大多為可全球采購的原材料的產品。
5
所在國的各項生產要素成本的性價比
制造業企業,尤其是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的制造業企業,一定會非常注重生產要素成本,包括土地廠房價格、勞動力價格、水電氣等能源價格、員工生活成本等。但在選擇比較中,一定要注意“性價比”而不是一味追求低價。如果你的制造過程工藝技術相對簡單,所需工種也相對單一,且勞動力成本、土地廠房分攤成本占據總成本的比重較高(如制衣、制鞋業等),則可以選擇在這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的國家,如柬埔寨、緬甸、印尼、孟加拉或者非洲國家,反之就要綜合評估考慮。
十多年前,我們選擇泰國作為東盟基地時,除新加坡(新加坡當然不適合去做制造業)外,泰國是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等生產要素成本最高的地方,甚至還大大高于中國沿海地區。但從性價比的角度來看,卻是最佳的選擇。事實證明我們的判斷是正確的。至今,泰國永久產權的工業用地也僅僅是30萬RMB/畝左右、勞動力成本3000 -4000元RMB/月左右、勞動力素質與中國不相上下,能源價格與十多年前還是差不多。
6
所在國的物流效率、便利性及其成本
世界上經濟發達地區的要素之一,就是物流高效便利且成本低廉。海運是首選、其次是鐵路,再就是高等級公路。對于大部分中國制造業而言,在“走出去”選址的時候,必須要將面向供應鏈以及面向客戶的物流是否高效便利、成本低廉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來考量。泰國本身的地理位置肯定是輻射整個東盟的便捷之地,在泰國華立選擇羅勇府其中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緊挨泰國灣最大的幾個深水港,如果今后昆明與曼谷的鐵路建設投用后,則中國至泰國的物流又多了一條快速便捷通道。另外,曼谷與緬甸土瓦港的鐵路正在建設恢復之中(二戰時著名的桂河大橋),一旦投用,就多了一條從太平洋(泰國灣)通過短途鐵路運輸(約400公里)直至緬甸土瓦港(印度洋)的物流通道,這就使得去歐洲、中東、非洲的物流不一定需要從馬六甲海峽繞行,至少可以節約3天的海上時間。
7
所在國的政治、法律、安全及工會狀況
不要指望世界上哪個國家政局、政策是永久穩定不變的,但最忌諱的是會發生突變或者長時期動蕩,甚至出現“無政府主義”的社會騷亂。有些國家看上去政局非常穩定,執政者也非常有權威,但這種穩定的背后往往會潛伏著未來重大的不確定性。對于不了解泰國的人可能覺得泰國政局不穩,經常發生政變及紅衫軍、黃衫軍對峙等,聽起來好像很不安全。其實,泰國是一個政局相對穩定的國家,因為其實行“君主立憲制”,泰王在泰國民眾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的神圣地位,泰王也是全球“君主立憲制”國家中最具有實際權威的國王,只要他一句話,天大的事都馬上平息下來了。所以泰國的黨派之爭,雖然階級矛盾和對立也非常嚴重,但其表現形式更有點像“全民娛樂活動”。前幾年紅衫軍、黃衫軍對決,被中國媒體一報道,讓中國人聽起來有點心驚肉跳,但在泰國身臨其境,基本上感受不到這種“動蕩”對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有什么大的妨礙,因為是法制治理,所以該干什么還是干什么。如今新泰王順利繼位了,未來至少二、三十年中,泰國政局不會出現革命性的變化,保持相對穩定。泰國幾乎全民信佛,民族性格也比較溫和。在大部分城市里,深夜凌晨女性可以單身一人在路上步行回家,可見其社會治安情況還是非常不錯的,這不是靠警察管出來的,而是基于國民的信仰、性格以及整體素質。在泰國如果你在餐廳里遺忘了包包、手機等,即使幾小時后返回尋找,多半東西還在。另外在泰國開工廠,工會相對說起來不強勢,在境外中國園區你幾乎感覺不到工會勢力的存在,遇到勞資糾紛,基本上也是由政府專門部門依法進行調解和裁決,這一點很像中國。對于泰國的綜合感受,在東盟十國中除了新加坡以外,可能沒有一國能與泰國相比了。還有一點可能是中國企業家最關心的稅收,泰國政府對制造業的稅收優惠支持力度可能是全世界最好之一了,至今泰國政府對其鼓勵產業的外資企業仍然實行所得稅“八免五減半”的政策。
8
所在國的貨幣管制政策及匯率的穩定性
投資建廠必然會涉及到大量的、連續的供應鏈及產品交易,所以就不能不評估所在國家的外匯管制政策及匯率的穩定性。當今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實行外匯自由兌換政策,但同樣有許多國家仍然實行外匯管制政策,即出口收匯必須按官方牌價強制與本國貨幣進行結匯,若要進口則必須申請換匯而且要經過漫長的等待,就像80年代的中國。對于外匯管制國家如果其匯率相對穩定,則一般問題還不算大,只是手續麻煩一點,但如果匯率不穩定且官方牌價與民間兌換價差額巨大的話,那就非常麻煩了,在這方面華立是有許多教訓的,搞不好就會將你幾年累積的制造利潤一把就虧掉了。所以目的地國家最好選擇是外匯自由兌換的國家,同時其本國貨幣對美元或歐元的匯率相對穩定。當時華立選擇泰國時也考慮到了其外匯自由兌換,以及除了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時泰銖出現了大幅度貶值以外,總體上屬于是比較穩定的貨幣。
9
所在國的本地化金融政策及服務環境
中國企業在當地投資建廠后,一開始通常主要是靠中國母公司為其解決資本金及流動資金(通常通過供應鏈賒賬等方式解決),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如果不能在當地獨立融資,對母公司也會造成一定的資金壓力,所以能否在當地獲得低成本的金融服務,也需要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來考量。泰國在東盟國家中屬于金融服務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僅次于新加坡。這也是我們當初選擇時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在泰國都已經開設了分行,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圍繞泰中羅勇工業園已經建立起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中行泰國、工銀泰國以及泰國本地的匯商銀行等均已經與泰中羅勇工業園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攜手為入園區的中國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如針對入園企業,只要在簽訂土地購買合同并支付首期30%至50%的土地款后,銀行就可以為入園企業提供其余50%至70%土地款以及廠房建設資金的融資服務,且融資周期長,融資成本低于國內。在投產后的流動資金融資及結算服務上,其服務條件和服務質量還優于國內。
10
所在國的社會經濟的成長性和發展潛力
投資是一種中長期的經營行為,必須對目的地國家進行多維度的評估選擇,否則機會成本就可能很高。除了上述因素以外,目的地國家或地區是否正處于一種良好的發展趨勢也很重要。雖然目前社會文明程度還不盡如意,但正在逐步提升;雖然經濟還不算發達,但發展勢頭良好且健康;雖然還處于發展中,但發達國家企業/跨國企業也將其作為投資目的地等,都是應該考慮的因素。有些國家和地區,即使有些商機,但未來的不確定性很大或是正在走下坡路或是已經陷入了“泥潭”或是被自身的宗教矛盾、社會矛盾搞得焦頭爛額等情況,都是投資者需要謹慎對待的。華立選擇的三個點——泰國、墨西哥、摩洛哥均屬于是相比較而言之下,在目標地區的國家中社會、經濟、外交處于持續、穩定發展的國家。
以上十點,都是華立在自身走出去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思考和經驗,有些也是華立交了很多學費買來的教訓總結。中國企業走出去,還是剛剛開始的“菜鳥”,需要在實踐中逐步走向成熟。
轉載請注明出處。